不给老太让座也是一次道德实践
□张渤宁(湖北武汉) 7月16日下午,大三学生王丹丹乘坐276路公交车,一名老人将唯一的空位让给了十六七岁的孙子,却要求坐在一旁的王丹丹给其让座。王丹丹没有让,老人一直大声抱怨其没教养,惹得车上乘客一片讨论。(7月20日《重庆商报》) 老太爱孙子,都十六七岁了还把他当长不大的孩子;而她的孙子也真是“长不大”:在奶奶与他人的争执中玩手机玩得不亦乐乎。这样一个老太不是“爱孙”而是“害孙”。当她一本正经批评别人没教养时,殊不知,自己让孙子抢座位以及强要别人让座位,正是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没教养”!那位不肯让座的大三学生,可以说是宁愿冒着“没教养”的社会评判风险,而不甘被道德大旗绑架。须知,违心甚至被迫“做好事”原本无关道德。 真诚的道德才具有感化人、移风易俗的力量。这位老太的行为可笑甚至可厌,假如王丹丹“战胜内心”强迫自己给她让座,固然极具道德审美外观,但实质上,这对她自己也是一种灾难性的伤害:她会觉得自己虚伪,毫无道德体验及愉悦,甚至会怀疑内心道德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此,面对这样强词夺理、稳操“道德胜券”、拿道德大棒只打别人不衡量自己的老太,不让座与其说是“没道德”,不如说是明辨是非甚至是捍卫道德! 自然,世界之大也有“犯而不校、唾面自干”的“大彻大悟者”、“博爱者”,对达到这样内心境界的人而言,讲道德不分对象是好老太、坏老太。但社会上更多的人依然摆脱不了强烈的爱憎。让人们矫饰真情强为道德,自然“看上去很美”,但终究不过是“看上去很美”。并且,这种强作欢颜的道德之美,必将因为缺少真情而枯萎甚至走向人所不愿的反面,这也是人类历史和经验里能找得到反面教材的。 道德是一件于人于己都须真诚的事。道德之争,即是“意愿、真情”的安放之争,如果人们能明辨是非,通情达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和人心中的道德感就会更加充沛、真挚。因此,王丹丹不给老太让座,也是一次有益的“道德争鸣、道德实践”;至少,不会因为矫情给道德造成明增暗耗的伤害。 |
关键词:让座,道德,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