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科技创新如何深刻影响这座城
从四十年前几乎没有任何创新基础,到如今我市已拥有8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科技指标在全省均列第一,一系列“国字号”呈现在人们面前,连续9次获称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于2010年获称全国十大最具创新力城市……石家庄已然迈入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阵营,科技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桌上摆满了项目文件,几名技术人员正在电脑前敲击键盘……走进石家庄三秒软件科技公司,总裁李健伟正在紧张地筹备一个重要项目合作,该企业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石家庄科技中心在孵企业,从入孵到现在的几年时间,效益翻倍增长,客户遍及全国。
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8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这些孵化器为载体,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加快做强做大。
拿下连串“国字号”
目光回溯到40年前。
197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同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发出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自此,我国科技开始复苏,科技发展逐步迈入快车道。到2018年,弹指一挥间已是四十年,石家庄像国内其他主要城市一样,从几乎没有任何创新基础,到科学技术事业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发展历程。
四十年来,作为河北省会,石家庄科技事业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指引,在全市科技战线的努力下取得辉煌成就。
如今,石家庄已经拥有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数量、规模、档次和影响均居全省首位。这仅是其一。目前,石家庄主要科技指标在全省均列第一。
一系列“国字号”也由此呈现在人们面前——国家级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重要节点城市、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中心城市,连续9次获称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于2010年获称全国十大最具创新力城市,如今已经迈入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阵营。
一系列看得见的重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佐证石家庄已经构筑起一个全新的“创新磁场”,强力吸引着各种创新要素加快聚集,有力推动着石家庄的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抢占产业制高点
走进石家庄旭新光电科技公司高大的生产车间,多台机器人挥臂自如地将一块块成型的液晶玻璃基板回转运送,有序、精准、高效,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让生产和包装车间充满现代感和科技感。
“我们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市委、市政府主抓的‘4+4’产业骨干企业,掌握着一系列关键技术,更是石家庄的产业集群龙头。”总经理李炜说,他们的玻璃基板采用自主研发的基板工艺,在国内成功实现首条生产线的环保化和超薄化,打破了西方垄断,成本大幅压缩。
如今,我市光电子产业集群以旭新光电为龙头,已拥有近30家高科技企业,集材料、芯片、外壳、封装、制造、应用于一身,正在带动全市光电产业规模上千亿元。
“近几年来,我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势升级,逐步形成了科技支撑、协同联动、融合发展的集群式产业。而在很多年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说,今后,我市将继续推动集群内龙头企业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培育带动更多相应链条上的高科技企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蓝海。
打造占据产业制高点的产业集群,只是我市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中的一项。数据显示,1995年,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为51项,占当年科技成果数的39.2%。而到2018年,国内领先科技成果已达数百项,科技成果水平大幅提升。
同时,石家庄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奖励比重也不断增加,从1995年的17.2%增长到2017年的56.8%。专利申请数从1995年的676件增长到2017年的12966件。截至2018年7月,上述几项数据也均有明显增长。
这些看得见的科技成果,正以具有创新性、引领性、智能性的产业集群为代表,助推石家庄一步步夺取产业制高点。
协同发展融合高端创新资源
“今年1到7月,我市重点支持了48项与京津开展科技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经费达到3475万元,有力促进了京津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由于政治、经济、区位等多方面的原因,多年来,河北包括石家庄与北京和天津的科技合作少之又少。统计数据显示,北京聚集了全国五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三分之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二分之一的两院院士、三分之一的国家专利,创新资源非常丰富。
历史上,河北虽然紧邻京津,却成了两地高端科技成果转化洼地。两地科技成果往往绕过河北,转到南方的一些发达省份和城市落地。
石家庄是河北省会,也是全省政治、经济、交通、科技、文化中心。近年来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石家庄承接北京中关村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占到全省的50%,科技服务企业占到全省的30%,先后举办“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石家庄合作站供需”等上百个专场供需对接会。为吸引京津地区一批标杆性科研成果落户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还加快建设中关村天合石家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广场,目前已具雏形。此外,作为全国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河北·京南示范区也在抓紧建设,石家庄高新区是其中的一个园区。
可以说,河北与北京的协同创新步伐越来越快,北京的创新优势将逐步转化为石家庄的产业优势。
四十年来,石家庄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呈迅猛发展态势。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石家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如今,石家庄高新区产业优势显现,形成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15,已跨进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在高新技术企业方面,2008年国家出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自此全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始迅猛增长,石家庄也不例外,至2018年7月,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825家,数量和影响力稳居全省一。
构建城市创新版图
自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市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开展,科技计划管理机制改革全面铺开,科技创新政策、投入、人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2001年,市科委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中引进专家评审和招标机制,建立了科技立项评价指标体系。
这成为科技体制改革标志性事件。
到2018年,科技计划项目评审流程不断改革创新,评价环节科学简化,课题立项紧扣社会经济目标和重大战略需求,科技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已逐步建立起科学监管项目资金的长效机制。
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王雁南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也日益完善。1995年颁布《石家庄市技术市场管理条例》,这是我市生产要素市场领域出台的第一部法制性文件。2000年,实施了石家庄市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奖励的地方性法规。
为鼓励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十条措施,在全省率先提出对一系列重大创新平台、重要科技企业孵化器、骨干创新企业给予重大支持,在政府各项政策的引导下,企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2015年,石家庄又出台被喻为史上最有力度的“人才新政”——《关于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从医疗、子女入学、落户、厂房租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一重大措施的实施,打破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优化了科技人才结构。
统计显示,石家庄自创建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来,共出台各类科技创新文件70多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逐步构架了起来。
与之相应的是,科技投入不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激励体系不断完善。比如,政府科技财政投入从1995年的400万元,已经增长到2017年10.1亿元,年均增长28.6%。
市科技局人事处处长肖建英说,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18年7月,全市组织认定5届共计75名科技领军人物和75个创新团队,建立院士工作站51家(域内达66家),引进了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如今,石家庄的创新文化越来越浓厚,创新环境越来越优良。”市科技局总工程师李新启说,与以往不同的是,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长,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科技正在越来越深刻地融入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这个社会已经意识到,经济竞争、城市竞争、产业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竞争。总之,科技不再是“明天的事”,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成为今天必须抓紧抓好的大事。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强力引导下,石家庄的产业正在迈向集聚创新、高端创新和链条创新,在一系列全新动能的激发之下,一个张力十足、创新竞进的城市版图正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