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石家庄故事

“城市走在我的字里行间”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作者:
2018-09-06 14:54:25
分享:

  

  开栏话

  改革开放,今已40年。从百业待兴,到繁荣兴旺,它改变了中国,改变了石家庄,也深刻影响了你我的生活。

  40年光阴流转,那些城市面貌的沧桑变化,那些市民生活的悄然改变,那些或辉煌或平淡的美丽瞬间,你见证了多少?

  从即日起,“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姓见证”栏目正式与读者见面,我们选取了“有标本意义”的代表人物,讲述普通人40年间与城市同频共振的故事,展现时代进步带给个人的发展机遇,以及个人成长折射出的时代变迁。

  本报记者李莉雅/文

  本报首席记者张震/图

  小到生活细枝末节,大到国家方针政策,尖岭小区社区74岁的张喜增坚持写日记50多年,将自己生活中的所闻所见记录下来。在老人看来,日记不仅记录下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还能让他思维活跃,是一种难得的养生方式。

  翻开这些泛黄的日记本,细细研读,字里行间,你仿佛能看到岁月划过或深刻或清浅的痕迹,窥见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的变化和发展。

  57年写下110余本日记

  不大的三居室,陈设简朴的房间,这就是张喜增居住了30余年的房子。在客厅一角摆放着一张陈旧的桌子,这就是老人的“工作台”,他常在这里读报纸、做简报、写日记。老人最宝贝的是放在书柜里的110多个日记本,这些日记本摞起来有一米多高。虽然日记本大小、样式各异,可相同的是它们都染着时光的微黄色。

  “我什么都记,日记内容包罗万象,大到国家的各项政策,小到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小事,无论多累、多晚都写,写完了心里才顺畅,才能踏踏实实地睡觉。近几年,我写得少了,主要是记录身边发生的一些大事。可以说,这110多本日记里面藏着我的57年。”老人说着从书柜里搬出厚厚一摞日记本,大约有三十几本,时间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到现在。其中一些写于早期的日记,纸张已经泛黄、发脆。”张喜增说。虽然已经年过七旬,可老人依旧红光满面、精气神十足,健谈的他聊起那些装满了回忆的日记时,十分激动。

  张喜增回忆说,最开始的日记比较零散,没有保存,1961年参军后开始保存日记。“日记也没什么体裁,严格来说就像流水账,有的可能三四页,有的可能就是几行字。其实就是写给自己的,等你想不起来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就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挺有意思的。”他说,从那以后,写日记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一直坚持至今。

  记录下身边变化和发展

  翻开张喜增的日记,密密麻麻却工工整整。仔细翻阅,记者发现,生活、工作中发生的大事小情、城市出现的大变化、国家新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等,这些都是老人日记的来源。这些被老人称为“流水账”“眼皮子底下的事情”,却让人能窥见石家庄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每一年石家庄都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

  “1978年12月24日:12月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决定全党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979年6月6日:在局礼堂,传达国务院132号文件:关于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通知……”

  “1982年6月5日:花了298元买来电视机,电视机是环宇牌的,12英寸……”

  “1983年5月1日:路过石家庄‘第一楼’燕春饭店,很感慨,这座楼竟然有13层……”

  “1987年3月23日:石家庄火车站开始建设……”

  “1994年10月4日:家里装上了电话……”

  “2004年10月9日:今天下午将填写退休审批表……”

  “2004年11月16日:今天上午安装了宽带网……”

  “2005年2月21日:昨天,中山路大修改造工程全面拉开帷幕……”

  “2008年7月29日:今天,奥运火炬来到石家庄,开始在石家庄传递……”

  “2018年1月6日:去超市、商场用手机付款,坐公交用手机付款,时代发展太快了……”

  ……

  翻过一页页日记,那些历史的画卷逐渐在眼前展开。“我们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定居在了石家庄,我先是当兵后来又转业回到石家庄,一直到现在都工作、生活在石家庄,是老石家庄人了。这些年石家庄的变化和发展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张喜增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这些在点滴变化中都能窥见,他都记录下来,希望能留给后人。

  张喜增回忆说,上个世纪70年代初,石家庄城市规模并不大,最繁华的只有中山路,而且庄稼地也很多。“当时体育大街、现在华药宿舍、尖岭等地方还都是庄稼地,很荒凉。1978年开始,石家庄出现了发展和变化。中山路越来越宽、越来越繁华,火车站修建、博物馆修建、长安公园修建、燕春饭店修建等,中山路周边的标志性地点越来越多。后来石家庄又修建了裕华路,它也不断拓宽优化,现在成为了石家庄的迎宾路……”张喜增扳着手指娓娓道来。

  在他的记忆里,最浓墨重彩的有两件事:一是,石家庄电视机厂和环宇电视机。它们是石家庄的骄傲,石家庄电视机厂是我国最早研制国产彩色电视机的企业之一,也是最早进军国际市场的企业,它生产的环宇电视在全国赫赫有名。二是,1982年燕春饭店竣工,13层近58米的高度被誉为石家庄“第一楼”。

  “日记能记录生活,就像是一个时光宝盒,当你快要遗忘过去时,重新翻看,会勾起脑海中深深的回忆。”张喜增笑着说。

  日记留下不灭时代印记

  “写日记最简单,也最难,难的就是坚持,每天不一定写多少,但是贵在坚持。”张喜增说,50多年的日记本是他多年以来积累起来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他没事时就翻看自己的日记,很多东西都记忆犹新。

  他的日记中,还记录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关于生活、出行、商业、工资等的今昔对比。比如40年前,石家庄人的字典里还没有“时尚”一词,服装单一、色彩灰暗,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丰富起来,服装款式、颜色、质地等千变万化,尤其是现在,用“乱花渐欲迷人眼”都不为过;40年前,石家庄遍地黄土路,路上跑的都是牛车、拖拉机,如今道路平坦、四通八达,各种机动车奔驰;40年前,人们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出行,现在公共交通便利,人们出行可搭乘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40年前,人们想购物只能等赶大集,而如今,随处可见超市、商业街、商业综合体等,随时享受便捷购物,购物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移动支付成为了市民新习惯,揣个手机就能购物、出行;1982年,张喜增一个月挣40元,现在,他的退休金每月将近4000元,是当年的一百倍……

  50多年积累的日记,蜕变成一段属于他也属于石家庄这座城市的历史,这令张喜增开心极了。更令他倍感欣慰的是,当孙辈们在参与整理书籍过程中,也都一一仔细读过了他的那些日记,了解了石家庄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张喜增说,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一个亲历者,他体会到的是改革开放将整个社会带到了符合世界潮流的轨道上来,让整个社会向前发展,也让所有普通老百姓看到、感受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往事是时间的结晶,是生命的轨迹,人生路上,该记录下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写现在,写未来,但张喜增觉得更需要做的是不遗忘往事。他说,只要健康地活着,就会将日记继续写下去,为下一个40年留下更多宝贵的印记。

关键词:字里行间 石家庄 日记责任编辑:李书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