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石家庄讯(记者解哲琳 郑皓天 通讯员胡业文)在行唐县西部丘陵地带有一个村庄,“因建于龙门沟北岸”而得名沟北村。该村自2003年以来,强组织、兴产业,从一个出了名的“乱村”蜕变为别人口中的“人家的村”,从一个贫困村发展到各项产业蒸蒸日上的“新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实现了华丽蜕变。
沟北村的鸡舍。记者 解哲琳 摄
2003年以前的沟北村是行唐县翟营乡有名的穷村、乱村、信访大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各类矛盾纠纷层出不穷,甚至两口子、亲兄弟之间还要分出个高低上下……
2003年,沟北村新班子集体上任后,以让群众满意为考量,大刀阔斧锐意改革,使村子逐渐踏上了发展之路。
他们从完善各项制度开始,建立公开栏、意见箱,定期以村民大会、张榜公布等形式向农民公开村务、政务、财务……用当时村里会计甄文林的话说就是:“班子账目公开,有事从来不藏着不掖着,花一分钱不仅让每个班子成员知道,也向全体村民公开。做到了村里的事情对村民公开,把知事权、议事权、监事权交给群众。”
沟北村的肉牛养殖场。记者 解哲琳 摄
为了凝聚民心,村里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逐项解决。
为彻底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村“两委”班子上任后研究决定集资修建水塔。可是到了掏钱的时候,许多群众犹豫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班子成员带头出资,垫资筹资4万元,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打井、建水塔、修自来水管道,村委统一管理,终于解决了全村长期以来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
沟北村以前的村路窄而不平,每逢下雨,出村的路更是变成了一条臭水沟。怎么办?班子带头干!一名村干部包2个生产队,党员带头,一家一户做工作,整理街道,克服工具简陋,资金匮乏等困难,带领村民义务修路。大家有车的出车,没车的出人工,使村内街道和田间道路得到彻底整修,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一件一件实事做下来,让乡亲们心气顺了,干劲足了。村集体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把目光瞄准了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上来。
要想发展就要解放思想。为凝聚村民思想,激发发展热情,沟北村多次组织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外出参观考察,探索发展出路,根据本村实际,确定了大力发展种植产业的路子。全村种植菜花、莴笋最多的时候达3000多亩,使村民收入有了较大提升。
沟北村的蔬菜种植大棚。记者 解哲琳 摄
但是,由于蔬菜都是露天种植,受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收成时好时坏,销售也有“大小年”之分。村民们的收入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很不稳定。经过多方考察,村集体又带领村民发展冷棚种植,种植甜瓜和蔬菜。推广伊始,村民担心技术、担心销路,大多持观望态度,推广工作异常艰难。
要想群众干,干部做示范。“大伙都没种过大棚,有些担心,我们就把自家的地种上大棚,大伙看到效果后肯定会明白的。”当时的村委委员杨称心说。2013年,通过村干部带头,沟北村种了90亩大棚甜瓜,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建棚、移栽、管理,开始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第一年还闹了个笑话。”村民甄宝珍笑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在地里发现有好多个甜瓜从瓜蔓上掉到了地上,都摔烂了,赶紧跑到大队让他们联系技术员。技术员来了一看就笑了,说这哪是出问题了,这是瓜熟了!”
沟北村的服装加工厂。记者 解哲琳 摄
瓜熟了,村干部们纷纷跑出去找销路,然而由于种植规模小,很多收购商都拒绝上门收购。不得已,村集体出资找来运输车辆送货上门。甜瓜销售完以后,紧接着在大棚里种上了茄子、豆角、西红柿等应季蔬菜。
“虽然当时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但年终一算,这钱比原来挣得多多了!”甄宝珍说。
第二年,看到效果的村民们,纷纷改种大棚,种上了甜瓜和蔬菜。截至目前,沟北村共建有冷棚96个,面积达310亩,育苗暖棚8座,农民增收310多万元,更是带动230个贫困户850人,人均增收2100多元。
2018年村班子换届,行唐县沟北村新一届“两委”班子诞生,全体委员均是高票当选。换届不换发展的思想,新“两委”继承了上一届村“两委”的务实作风,一心为民办实事。
沟北村的反季节韭菜种植地。记者 解哲琳 摄
为带领村民致富,引进了反季节韭菜种植项目。在2018年试种50亩,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今年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投资124.69万元集中整合村民150亩土地进行托管,扩大反季节韭菜种植。
“初步估算该项目每年可为合作社和村民分别增收75万元和30万元。投资80万元的两座100吨冷库项目正在建设中,投资109.6万元的服装加工“微工厂”项目已经立项,计划今年建成投产。”说起现在和以后村里的发展前景,沟北村党支部书记甄素勇信心十足。
现如今的沟北村实现了美丽蜕变:街道硬化了,路灯亮起来了,村委会办公室、会议室建起来了,村民文化广场也有了……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笑容也越来越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