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石家庄新闻

矢志不渝的奋斗“天路”

来源: 石家庄日报  作者:
2019-09-17 09:36:04
分享:

​巍巍太行山,悠悠绵河水。井陉县作为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评审的首批“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红色文化、千年古迹等资源都“相聚”于此。然而,美好的风光下却潜伏着积贫积弱的发展困局。要想打破困局,出路何在?井陉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决定打通一条连接千年古村的国家山区二级乡村公路,引入开放的“活水”,破解贫穷落后的困局!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井陉太行“天路”精神的灵魂根脉。对于这个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6个多亿的经济欠发达县,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井陉县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完全依靠当地政府和干部群众,提前14个月让井陉太行“天路”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从修建张河湾、绵右渠,到灾后重建、打通“天路”,井陉人宁可砸锅卖铁也要战天斗地,绝不错失发展良机。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已经深深烙刻在全县干部群众心中,成为传承在骨子里的基因和血脉,总是会在最困难的时候迸发出来,以勇往直前的姿态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自力更生把握大好机遇

“这条路对我们来说,不只是一条连通外界的快速路,更是一条发展之路、希望之路,大家早就盼着修了。”这是记者在井陉太行“天路”沿线采访时,听当地干部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以前游客来俺们村,大都是走平涉线转元大线,因为这条路拉煤的大车特别多经常堵车,实在是难走,很多人来过一次就再也不愿来了。大伙儿都盼着能修一条通畅的新路。”南障城镇大梁江村党支部书记梁瑞锁说。

“以前,从于家村再往里走几乎就没路了,到张井沟、南张井一带只有仅能步行通过的山间羊肠小道。来于家村旅游的人,想去大梁江得原路返回到平涉路上,非常不方便。”于家乡党委书记赵峰告诉记者,“修路是全乡干部群众的期盼,不修路发展就没出路。”

村民做梦都想修条路,但镇里和县里告诉他们,“钱”是修路的最大“瓶颈”。

井陉交通运输局局长范彦军告诉记者,面对灾后重建、转型升级以及生态改造等多重压力,井陉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修建“太行天路”可谓困难重重。

然而,如果不修路,当地丰富的传统古村落资源只能被尘封在岁月中,当地老百姓就会守着“摇钱树”继续受穷。如果修路,迁坟、占地、砍树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可以说处处是“雷区”。但为了回应老百姓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深切渴望,县委、县政府再三抉择后果断拍板,宁愿自力更生、苦干实干,决不能让老百姓苦熬,宁愿砸锅卖铁,决不能错失发展大好机遇。

“只有真正为老百姓干事儿,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范彦军看来,“天路”修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不仅激发起了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更让全县上下的心齐了,合力强了。

众擎易举破解修路难题

2016年的初冬,寒风刺骨,于家乡党委书记赵峰从县委领回了军令状:“两年内必须完成12.5公里的任务。”

面对军令状,他有些喘不过气来。路线最长、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标段在于家乡,经济基础最薄弱的现实也在于家乡,但修路资金只有90万元,这路怎么修?

从县委回到乡政府大院,赵峰看到办公楼正中红色的五角星和刻在石墙上的“人民公社好”几个大字,心中百感交集:“上世纪50年代,前辈们在吃不饱饭、工具落后的情况下,照样修成绵右渠。现在条件好了,如果修路在我这儿黄了,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委书记愧对于家乡的百姓们啊!”

立下军令状,就得干出样!

于是,赵峰召集了沿线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开会,经过广泛的动员,统一了干群的思想,不等不靠不要,挺起脊梁自己干。从狼窝沟到高家坡,从红土岭到梁江垴,全乡8个村9个标段12.5公里的战线全面拉开。

但是纯山区修路,劈山开路,消耗巨大,补贴资金,杯水车薪,硬是撑了一年多,修路的资金链断了……

一边是山穷水尽的半拉子工程,一边是县里立下的军令状,怎么办?赵峰冥思苦想,他想到了乡里仅有的几个企业家,他们能否援助?

在一家小餐馆,赵峰自掏腰包把几个企业家聚到了一起,平时不能喝酒的赵峰倒了满满一杯,说,“大家在‘7·19’恢复重建的时候,出机械、出人工,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在修路又遇到困难,我一想到这儿就说不出口,这样,这杯我先干了。”说完,一饮而尽,酒入口的刹那间,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这个时候,双源建材的曾志军站起来说,“赵书记,俺们知道你今天叫俺们来的意思,不要为难,我年轻时候就参加过张河湾水库建设,那时候千人大会战,自带干粮自带菜,不仅都是义务工,而且大家都争着当标兵、当模范,哪里讲什么回报?我就是今年白干一年也支持乡里把路修通!”在座的企业家们纷纷应和赞同。

第二天,崇山峻岭中又恢复了往日机械的轰鸣声,赵峰泪流满面。

在修路期间,赵峰每天扎在工地上,常常熬到凌晨1点,与沿途干部党员群众一块儿干,同吃同住同劳动,就这样原计划2年的任务,仅用了1年半时间全部完成。

在井陉太行“天路”修建过程中,沿线的干部群众有的不畏艰难、攻坚克难;有的主动请缨、带病参战;有的以愚公之志开山劈路;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们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忠诚践行者。

干群配合同筑“连心路”

“没钱不是困难,干群一心是最大的资源”。为了广泛发动群众,井陉县干部带头,始终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主动找机械、备铁锨,带头义务修路,坚持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回,做到风雪无阻,以实际行动带动、感动群众投身于共建上来。

2016年年底,县委决定修建这条路时,天长镇并不在规划范围内。天长镇党委书记何彦生看到邻乡都在热火朝天地修路,坐不住了。他想,只要路通了,天长镇藏在深山的历史文化资源就会变成发展优势。

何彦生怀着满腔热血到县委请缨。“全县刚刚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恢复重建任务艰巨,县里拿不出资金,要想修路只能靠自己。”县领导有些为难地对何彦生说。

条件再苦也要修!为了尽快把群众的愿望变为现实,何彦生领着村干部们翻山越岭、勘察定线,悬崖峭壁,荆棘遍布,不知跌倒、滑倒了多少次,只记得一次次跌倒,一次次又爬起来,连续几天翻山越岭,他的膝盖“滑膜炎”复发,疼痛难忍,但他继续坚持勘察。

在他的引领下,9个月的时间,天长镇干部群众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沿途干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打通了14.5公里的路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干部的真诚付出,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南横口大型停车场和环村路施工,需要迁掉埋着二十多辈人、涉及四十多户人家的大型坟墓群。“人家干部这么做都是为咱们好。好话说尽,就差磕头下跪了。再不配合,祖宗都不答应!迁!”面对群众的理解,曾经为此付出太多努力的镇干部李文玉哭了。“不是因为自己把工作做下来了,而是被大家的理解感动了!”在迁坟当天,他自始至终在现场帮群众迁坟,直到当晚十二点多。

在井陉太行“天路”修建过程中,井陉县注重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动群众人人上、集体攻,使全县干部群众拧成了“一股绳”。在干群配合下,历经22个月,这条公路于去年10月份正式通车。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张河湾、绵右渠,到2016年“7·19”抗洪救灾,一代一代井陉人始终保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井陉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的今天,井陉人民战天斗地,夯土架桥、挖山凿壁,修建了一条高标准、高品位的“太行天路”,用行动诠释了当代的“红旗渠精神”。井陉“天路”,一条乡村振兴、通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金光大道”,一部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一座感召当代、流芳百世的精神“丰碑”,将永远铭记那些曾经为之奋斗的人们!

关键词:责任编辑: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