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一度难卖,务工机会一时难找,扶贫项目一下子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摘帽地区带来的不利影响,石家庄市在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同时,“想在脱贫户前头,干在脱贫户前面”,千方百计稳定脱贫人口收入,最大程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大限度降低返贫风险。
就业“饭碗”优先端给脱贫户
复工半个多月来,位于灵寿县岔头镇杜家沟村的扶贫微工厂——河北益康功能材料有限公司杜家沟分厂一直忙个不停。“我们主要是加工毛巾,一复工就忙着赶订单,工人们每天能挣到80到100元。”微工厂负责人陈建国说,这里日常用工30多人,一半以上的岗位优先提供给村里的扶贫户。
去年刚脱贫的村民陈明放在微工厂上班。“我今年62岁了,身体不好,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担心今年收入没着落,厂子复工后,心里头一下子踏实了。”陈明放说,他非常珍惜精准脱贫的好政策,让他在家门口有了份自食其力的活计。
像这样的微工厂或扶贫车间,灵寿县有24家,目前已陆续复工复产,直接吸纳了3000多人就业。
“在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也紧绷脱贫攻坚的弦,优先把就业‘饭碗’端给刚刚脱贫的群众,让他们吃上‘定心丸’。”灵寿县委书记宋存汉说,除了优先保障扶贫微工厂和扶贫龙头企业陆续复工外,今年县里还计划整合资金1.4亿元,谋划了14个产业项目和62个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做大就业“蓄水池”,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疫情发生后,石家庄全市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提前返岗,与村“两委”干部一起打好战疫、战“贫”两个硬仗,迅速开展农产品卖难、务工难、扶贫项目复工难等底数摸排,逐项建立台账,统筹各方资源加以精准解决。
赞皇县利用光伏发电的收益资金200万元设立“补助基金”,专门用以吸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农村卫生清洁工作。行唐县设立专项财政资金,为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报销交通费和发放生活补贴。
用改革办法创造增收“红利”
正是农忙时节,行唐县上碑镇杨村66岁的脱贫户杨金锁正在麦地里忙着田间管理。“得亏俺家把地都交给了土地托管公司,要不农活来了,家里也没劳力。”杨金锁告诉记者,他儿子一家在北京打工,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没回家。不过,因为全村的土地都托管给了“田保姆”,他不担心没人下地干活。
杨金锁说的土地托管“田保姆”是行唐县探索推行的一种产业扶贫模式,该模式依托金丰公社农业服务公司解决农民“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挣钱、土地撂荒不忍心”的后顾之忧,趟出了一条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共建共享的产业扶贫新路。
金丰公社农业服务公司总经理郭战奎说,农户把土地托管给公司,不仅旱涝保收,还能增收。他们的优势在于通过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通过专业化、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方法,一头降低投入成本,一头提升市场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土地收益。
目前,金丰公司已在行唐县托管土地4万余亩,辐射60余村5580多个农户,通过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470多个贫困户稳定脱贫。行唐县还将继续推广土地托管模式,向改革要效益。
在革命老区平山县西柏坡镇,受疫情影响,当地旅游业一度“停摆”。“如何让老百姓在疫情结束后尽快恢复发展信心?只有通过创新旅游业态,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业产出效率,才能弥补损失,推动红色旅游长远发展。”西柏坡镇党委书记陈东亮说,疫情防控期间不能等和靠,他们加快了旅游规划调整,着力提升旅游配套设施,为高效恢复发展做足准备。
构筑多重“隔离带”防返贫
行唐县南桥镇南桥村的常俊花去年因脑血管瘤治疗花费了6万元,医保报销后自己还要承担3万多元,这使得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正当她和老伴为今后生活发愁的时候,县里的保险公司给她送来了1万多元的“赔付金”。
2019年,行唐县依照精准防贫机制共检测到因病、因灾、因学防贫对象2218人,初步筛选确定197人纳入救助范围,其中30人已经得到赔付,剩余人员正在赔付过程中。
行唐县扶贫办主任盖进良说,虽然现在全县贫困人口已实现脱贫,但像常俊花这样的家庭,很容易因病、因意外返贫。为精准防贫,县财政按照每人每年50元标准出资,为全县农村人口“投保”,将非贫困低收入户和非持续稳定脱贫户等临贫易贫重点人群纳入防贫对象,从源头上筑起返贫“截流闸”。
在减少贫困存量的同时,石家庄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开展防贫补充保险工作,全市已有13个县(市、区)安排财政资金落实防贫补充保险,最大限度减少贫困增量。
“争分夺秒,尽最大努力把疫情耽误的工夫抢回来。”石家庄市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说,石家庄将把疫情不利影响估计更充分些,把稳定脱贫人口收入的举措落实再快一些,着力构建贫困预警监测、医疗特别救助、教育特别救助、产业就业扶持、防贫补充保险、政策兜底“六道”防贫屏障,筑牢返贫“隔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