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家风·家教·家史

父子接力 扎根乡村教育42载

来源: 石家庄日报  作者:郭莉萍
2020-09-11 21:21:04
分享:

  父子接力 扎根乡村教育42载

  一家三代教师 听他们讲述坚守与传承

  初秋九月,天朗气清,分别一个学期,孩子们又重新回到了校园。看着全校400多个孩子熟悉的笑脸,王录科眼里满是笑意。让他日思夜想的娃娃们终于回来了!

  今年疫情期间,孩子们上网课,从课前准备到每一节网课,王录科可谓操碎了心。特殊时期,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家长放心,他加入了全校12个班级微信群,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开始查看并回复群里信息开始工作,课间抽查老师上课情况,跟进学生上课动态。另外,他自己还带五、六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经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

  王录科今年59岁,是鹿泉区上庄镇大宋楼小学的校长。1978年,家乡大宋楼村缺老师,年仅17岁的他,回到村里当起了民办教师。从此在大山里扎根,一守就是42年。民办教师当时一个月只有5元的补助,教学工分要到年底才统一发,适逢国家改革开放,身边的同学、同事纷纷转行,王录科凭着心里那股“不能半路当逃兵”的韧劲,硬是坚持了下来。“越是穷,教育越不能缺席。”当时农村普遍不重视教育,赶上农忙时孩子们被家里叫去干活,王录科除了上课就去帮学生家里一起干活,“早把活干完,娃娃就能早点回学校上课了。”有学生家里穷中途要辍学,眼看孩子要没学上,他心里比谁都急,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补贴学生。执教以来,他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将全身心献给了乡村教育。

  42年的坚守,王录科获得了诸多荣誉。他先后多次被评为鹿泉区“优秀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然而,更让他自豪的是,学校持续稳步的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就像是育苗,看着娃娃们从幼芽长成大树,心里满满说不上来的高兴!这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说到这份自豪,要从王录科的父亲王建平讲起。今年82岁的王建平退休前也是乡村教师,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分配到山里学校后,辗转多个教学点,坚守乡村教育42年。那个年代,山村教学条件非常艰苦,上课借用村民的房子,连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因为教学地点分散,上下课时教师要在村里四处跑。不仅如此,教学外的洗衣做饭各种杂务也要做,当时山路不便,回家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再苦再难,王建平没有退缩。有了父亲作榜样,王录科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心里总是响起一个声音:父亲那么艰苦都能坚持,我也不能半路当逃兵!

  小时候,王录科跟着王建平去上课,路上只要遇到村民,每个人准恭恭敬敬、满脸热情地喊上一声“王老师!”这份热情感染了王录科,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神圣而光荣的教师职业从小便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做了42载乡村教育工作者,王建平担任过学科教师、教导主任、中心校校长,退休后还获得了教育部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荣誉证书。记者了解到,王建平当年带的很多学生毕业后都成为各行业的栋梁,可谓桃李满天下。

  在王建平、王录科的影响下,王录科的女儿王欢也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如今在石家庄建设北大街小学担任英语老师。王欢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爷爷奶奶循循善诱的家风教导,工作后,她也身体力行,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工作,每当看到学生取得进步,她比自己得了奖还开心。2019年上半年,学校组织话剧表演,王欢辅导学生排练。演出前学生信心不足,王欢就一遍遍为他们鼓劲儿,大家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是最棒的!后来,演出非常成功,不少到场观看的家长都忍不住流泪,听着家长和孩子们的欢呼和称赞,王欢在台下也泪流满面。“教育背后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只有认真负责才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传承有源,奔腾向前,2007年,王建平、王录科、王欢家庭被河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记者 郭莉萍)

关键词:家风,乡村教育,接力责任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