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家风·家教·家史

退休教师患癌去世 捐献遗体大爱无疆

来源: 石家庄日报  作者:郭莉萍
2020-12-08 17:12:16
分享:

  12月6日,读着母亲留下的遗嘱,泪水再次浸湿了李丁的眼睛。李丁的母亲名叫陶雅会,生前曾是人民教师,深耕教坛36载培育桃李无数,几年前她发现自己患了癌症又决定捐献遗体。2020年12月2日,陶老师不幸病逝,按照遗愿,她捐献出了自己的遗体和角膜。

  12月4日,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中心为陶雅会老师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百余位陶老师生前的同事、亲友、学生赶来悼念,送别这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最后一程。9时,河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门前站满了前来悼念的人群,在庄重的告别气氛下,不时有人低头拭泪,悲痛之情溢于言表。仪式开始后,大家依次手持菊花向恩师的遗体鞠躬告别,“亲爱的陶老师,您一路走好!”追忆恩师生平,现场不少学生泣不成声。

  陶雅会老师生于1962年,1980年参加工作后深耕教坛36载,先后从教于维尼纶厂子弟学校、化肥厂子弟学校(现已并入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学)和石家庄市第二十二中学,她的学生跨越了70后至00后不同的年龄段,更有诸多师出同门两代人的佳话。2016年12月底,年满55岁的陶雅会光荣办理了退休手续,就在她即将要开始享受退休闲暇和天伦之乐时,天有不测风云,办妥退休手续的第二天,陶老师发现自己锁骨处有一个小肿块,经医院检查,2017年初即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IV期。陶雅会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还未曾享受退休生活,就开始了与癌症病魔的艰苦斗争。

  陶老师的肺癌伴随淋巴转移,属于无法手术治疗的晚期,所幸近年来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经过靶向治疗方案,有效延长了她的生命。患病后,陶雅会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自己最后一丝微光奉献给社会。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报刊文章中得知她学生时代的恩师在逝世后,选择丧事从简,遗体捐献给协和医学院作科学研究。恩师的榜样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难以磨灭的种子。2018年年中,陶老师正式向家人提出了捐献遗体的想法,“我一开始很难接受,但是我能理解母亲的想法。做出这样的选择,对于我来说,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陶雅会的儿子李丁说,起初家人难以接受,在她一遍又一遍与丈夫、儿子沟通自己的想法后,终于获得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2019年初,陶雅会和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中心自愿签订了《遗体捐献志愿书》。

  陶雅会还一直和丈夫李进华讲,希望丈夫也做出同样的选择,在她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下,丈夫也进行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肆虐的癌细胞渐渐吞噬着陶老师的健康,2018年,癌细胞先后转移到了脑部和脑膜,今年春节之后,陶老师已经完全卧床。在病床上,她一心惦记的,依然是遗体捐献,反复联系遗体捐献中心,反复叮嘱家人,希望用最后的光热为社会作贡献。

  据儿子李丁回忆,母亲生前从教期间,一直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当作自己教师生涯的座右铭,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教36年,担任班主任多年的她与很多学生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母亲生前并不是很善于交际之人,生平朋友不多,可听闻她患病后,很多以前她教过的学生都登门来家里探望,给她送去战胜病魔的信心。张克荣母女两代都是陶雅会的学生,知道老师做这个决定后,感觉很震撼和无比的敬佩,“我们会以老师为榜样,这种崇高的品质也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12月2日,陶雅会不幸病逝,享年58岁,按照陶雅会的遗愿,遗体捐献给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中心用于医学研究,角膜也一并捐献。河北医大第三医院OPO(人体器官获取组织)眼库在获取剖离眼膜后发现,陶老师的角膜病变不能用于救治患者,但工作人员表示,角膜对教研工作有重大意义。

  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中心赵长义介绍,遗体对于医学科研、临床医生诊断科研、解剖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为疑难疾病提供支持。据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中心2013年至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遗体捐献案例逐年增加,中心现已接收了400多例遗体。其中,陶雅会是今年接收的第52例,全省第82例捐献者。对于遗体捐献,没有年龄限制,捐献者可联系学校或者河北省红十字会,患有甲类传染病等疾病限制者除外。(记者 郭莉萍)

关键词:捐献遗体,退休教师,石家庄责任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