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石家庄新闻

未来石家庄 建筑长这样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白云 任学光
2021-03-27 13:55:10
分享:

  日前,《石家庄市建筑风貌控制管理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出台,这部今后将为石家庄城市建筑画像的法规引发人们极大关注。

  人们关注到新住宅建筑高度不超过80米,主城区禁止出现宽体大板楼,医院中小学出入口道路退红线不宜小于20米,也在关注新的城市天际线会是什么样,以浅色系为主的新建筑群落将带来什么样视觉效果,市民的居住环境和城市体验将会得到哪些改善?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石家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建筑师高增棉和河北首批建筑大师、九易庄宸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孔令涛,请他们对这一《导则》进行解读。

  把城市高度降下来质量提上去

  记者:《导则》一出台,就引发了市民关注,为什么在今年正式推出《导则》?

  高增棉:此次《导则》的出台并不是个新事物,之前作为规划部门我们也出台过类似文件,但没有《导则》引发如此大的关注。

  这说明群众对品质生活的要求有了提升,越来越关注城市发展。

  我们的城市也从粗放型建设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建设高度降下来,把质量提上去,需要一个在规划管理上有精准抓手的纲要性文件。

  记者:《导则》中提到,其内容适用于主城区4区、高新区、鹿泉、栾城、藁城。以主城区为例,二环内空置土地并不多了,那围绕天际线与建筑高度控制等方面的管控措施,具体意义在哪儿?

  高增棉:城市建设品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靠一代一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得以实现。的确,当前老城区可开发土地日渐稀缺,但这也充分说明了修补城市风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比如按照《导则》规定,通过降低建筑高度,有利于打破现有的单调、呆板的百米“齐平头”建筑轮廓,让城市建筑高度出现层次感,还原建筑本身的美。更何况,在城市二环外,还有大量可开发区域,对城市未来的建设发展,《导则》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记者:我们注意到《导则》有很多细节规定,这些规定的出台过程是怎样的?

  高增棉:建筑带有艺术的属性,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从审批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规则,审批过程往往会掺杂个人喜好,影响社会公平和审批效率。

  《导则》首先统筹考虑石家庄发展新阶段,在系统地反思调研后,对原来文件全面完善、汇聚各方智慧后出台的。

  参与此次《导则》制定的有基层人员、专家、市场主体、专业设计团队,同时也倾听了国家级大师、院士的意见。我们还调研了重庆、上海、杭州、深圳、雄安新区等城市的风貌建设,结合了石家庄本地特色,最终达成一个广泛共识。

  记者:《导则》明确建筑主体颜色以及辅助色。现在石家庄主城区的住宅建筑,黄色外墙居多,按照新的标准,是否会出现颜色上新的同质化?

  高增棉:不会的。一方面,《导则》提出了城市背景建筑色彩的合理控制比例,如主体色宜占70%-80%;辅助色宜占20%-30%;点缀色比例宜小于5%。这既考虑到了城市的主基调的统一协调,同时也允许个性存在。另一方面,城市建筑色彩的制定也是与时俱进,适应地域特色和时代发展需求。如过去,石市曾形成了米黄、微红的城市建设主色调,但近年来,省会雾霾天气多的客观因素,造成城市建筑色彩显得比较沉闷。通过对现状城市色彩问题科学研判,我们提出了“米白”“暖灰”这种清新、明快的主色调,通过在老城区色彩点缀,新城区增加现代时尚的基调,焕发城市活力。

  记者:那是否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关于城市建筑风貌的约束越细化,城市建筑风貌越没性格?

  高增棉:《导则》针对的是面广、量大的城市背景建筑,在严守底线控制的同时,也鼓励个性化建筑的存在,并不是要抹杀个性。《导则》采取分层控制,不是“一刀切”,其中,负面清单用词是禁止、严禁等,这是审批的底线;其次是严格执行或条件许可时优先执行的,用词是宜、应、不宜、不应等;还有一些引导性的条款,就是鼓励性的条款。

  我们限定了底线以后,鼓励建筑创作,为建筑创作留了很多弹性。而且风貌管控是个动态过程,会根据发展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和优化。比如,目前我们在酝酿出台政策,让建筑风貌和建筑容积率挂钩,拿出部分容积率,作为建筑风貌的奖励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去设计符合石家庄这座城市气质的新建筑。

  另外由于城市美学缺乏统一的标准,《导则》中的细节约束,均是在进行审慎研究之后提出的共性标准,从而在审批中有效的限定自由裁量、避免掺杂个人好恶,也为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避免方案的反复修改。

  把人的感受和城市美观联动起来

  记者:孔总您作为受聘专业技术团队成员参与了《导则》的编制起草。您能不能给我们描绘一下,未来石家庄可能出现哪些变化?

  孔令涛:今后石家庄,会是一个舒朗有序、现代时尚、多元包容的城市风貌。

  记者:舒朗有序,包含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城市天际线吗?能否就天际线的设计理念进行一下解释?

  孔令涛:包含。城市天际线实际上是城市建筑风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将城市比作一曲乐章,那么天际线就是五线谱上的音符,应该有高低起伏的节奏变化。在原来高容积率、高建设强度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当下城市背景建筑主要集中在100米高度的局面,从城市外围来看,城市上空是一条单调乏味的水平线。《导则》将“成组成团”“错落有致”作为天际线设计的目标,力求把水平线变为起伏优美、变化丰富的曲线。

  另外,城市天际线应该包含两个维度的思考,一个是从城市外围眺望所看到的城市轮廓线(天际线)。另一个是城市中观层面的天际线,也就是城市街道或开敞空间界面的天际线。

  记者:您刚提到的两个维度中的另一个是城市街道,这在《导则》中也有细化,包括控制商业街的城市界面贴线率、严格控制沿街住宅建筑的高厚比等。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什么?

  孔令涛:街道是承载人们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应该根据街道不同的功能属性采用不同的建筑管控策略。商业性街道更多的要考虑商业界面的延展性以及人们行走其间的连续性,那么自然有贴线率的一些要求。住宅建筑的高厚比主要是控制沿城市南北向街道布置的住宅山墙立面的形体比例,避免出现刀片楼、烟囱楼,以及过于封闭的山墙立面,更多的让建筑与街道对话、与城市对话。

  石家庄的街道很多都在百米宽,为什么这么宽的街道,人走在其中依然有身处峡谷的压抑感?主要是因为街道两侧过高、过密的高层建筑在街道平面轮廓以及街道天际线之间的三维空间缺乏有机组织,形成了过于单一、封闭的街道空间。城市街道应该形成有韵律的、丰富的、开阖有序的空间场所,所以街道的三维轮廓包括天际线应该和街道的功能属性以及所要呈现的环境氛围结合起来。

  记者:这其中提到的很多专业术语,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比如说《导则》中提到,城市主要道路和城市快速路的城市界面,通透率应不小于40%。您是否可以解释一下,这对于城市的意义是什么?

  孔令涛:简单来说,通透率指的是沿街高层建筑之间的空隙与用地宽度的比值,空隙占比越大,通透率也就越高,城市的景观也就越空旷、通透。但也不是越大越好,通透率过高会造成城市有限土地资源的浪费,我们需要在通透舒朗的城市景观与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之间,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记者:那这个40%的合理数据是怎么来的?

  孔令涛:我们对其他城市的通透率数值进行了细致研究,同时也结合自身地域情况及气候特征进行了大量的模型推演。在一般区域,我们采用40%的通透率进行控制,这与国内其他城市基本一致。但在一些特殊区域,比如大型公园、绿地、水系周边,我们甚至将这个数值提高到65%,这确实是高于其他城市的,在这方面我们控制得更加严格,从而在这些特定区域形成更加通透、疏朗的城市空间。

  记者:《导则》中还提到商业建筑沿街底层近人部分应重点设计。比如采用大面积通透性橱窗、简洁有序的门头店招设计。这些细节,也是在以往的城市建筑规划中不多见的。

  孔令涛:大面积通透性橱窗在一些发达城市是一种常见做法,但石家庄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城市街道微环境的塑造是不太受关注的,现在在《导则》中把这些明确下来,就是要营造良好的街道生活氛围,为人们提供更多通透、明亮,更加安全的街道环境。

  不论是橱窗还是空调,看似细小,但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最直接的。人在与建筑、街道、城市空间的互动中感受到友好,我们的城市才更富活力、更具魅力。

  记者:很多人对《导则》中“沿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的楼前区域不得设置停车位”比较关注,在停车位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这是否会加剧停车难?

  孔令涛:过去,我们的城市管理过多地关注车,而忽略了本应作为城市主角的“人”,有限的街道空间资源被大量的车所占据,造成了非常差的步行体验,有些地方甚至寸步难行。同时一些本来应该疏朗、有序的城市主要街道,因为大量机动车的占据而显得杂乱、拥挤。实际上新建项目的停车配比是满足配建标准要求并考虑了实际需求的,我们应当更多地思考将车放在哪里的问题,是沿街停放与人争地,还是停放在地下空间或其他相对背离主要街道的次要空间。我认为在城市主要界面上,车更应该让位给优美的绿化景观和更安全、便捷的步行空间。

  最大限度增强百姓的居住体验感

  记者:市民对《导则》的关注,更多的在于一些易于理解的条款,比如住宅建筑除历史遗留项目外,建筑高度不得超过80米。这对于石家庄市民来说,最大的获益点是什么?

  高增棉:是居住舒适度的提高。过去一段时间,石市住宅容积率较高,大部分的建筑都在30多层上下,过高的建筑群体密集出现,造成日照不充分、立面压抑、群众的居住体验感降低。

  居住建筑高度降下来以后,有利于丰富城市天际线,提高居住舒适度,结合建筑面宽、通透率、高厚比等手段的综合控制,形成“舒朗通透”的城市景观。

  记者:严格控制沿街住宅建筑的高厚比,鼓励住宅建筑加大山墙进深,这些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

  孔令涛:城市风貌的公共利益跟居民的居住需求之间,还是有一些冲突与矛盾的。

  现在住宅市场上出现了什么情况呢,容积率降低以后,为了追求住宅的品质,住宅的南向面宽越来越大,东西向山墙越来越薄,就成了俗称的“刀片楼”。

  在有些南北走向的街道上,山墙立面上甚至连一个窗户也没有,这样城市的沿街景观会非常单调、封闭,看上去很不舒服。我们支持居住空间的品质提升,但也不能无条件地放任大面宽、窄进深的住宅建设,《导则》最大程度上兼顾优化户型设计和提升城市建筑风貌的要求,希望两者之间有一个兼顾与平衡。

  记者:《导则》对建筑面宽也进行了严格控制,目的是什么呢?

  孔令涛:原来在《石家庄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对高层建筑面宽控制在60米,这个控制已略严于其他城市了,但是随着大量高层建筑的高强度建成,产生了“沿街一堵墙”的问题,面宽过大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次《导则》结合石市的实际情况,将高层建筑的面宽控制由60米收紧到了45米,在特殊情况下还要进一步减少,从而有效地解决城市界面密不透风、高层建筑对城市道路过于压抑的问题。

  记者:《导则》中还提出,优化退道路红线距离。这是否能解决学校、医院在特定时段拥挤的现状?

  孔令涛:其实之前相应规范也有这个要求。要求退红线不小于20米,一些单位确实也退了20米,但是把管理边界就直接贴红线来做。比如说,学校的教学楼是退了红线20米,但是学校的围墙和大门基本上就贴着道路了,那么家长的等候空间全部都要拥堵在城市街道上面。今后这样就是不允许的。不管是家长等候接孩子还是患者等候开车进医院,这些机构都要给出相应的缓冲空间,不能占据公共道路资源。

  记者:《导则》鼓励建筑底层架空,建筑底层作为公共休闲、交通、绿化等公共开放空间。这是否意味着,老百姓会有更多的休闲空间?

  孔令涛:是的。过去,由于我们城市的气候原因、开发建设的成本等问题,建设单位不愿意去做底层架空。

  为了提升居住空间品质,给大家创造更多开放的公共空间,《导则》鼓励有条件的建筑底层架空。为了真正达到开放、共享的目的,《导则》中提出架空部分要满足相应高度等要求,而且要明确架空空间作为交通、休闲、绿化等公共空间不得挪作他用,在这种情况下,架空部分的建筑面积,是不计算在容积率里的,也不计算建筑密度,从而鼓励建设单位更多地提升住区空间舒适性及公共性。

  记者:我也翻阅了其他城市的建筑风貌规划,石家庄还设定了关于建筑头部和顶部的要求,这具体指什么?

  孔令涛:你回头看一眼我们旁边这栋楼的楼顶,也就是我们说的顶部,一个铁质的架子是吧?是嫁接到这栋建筑之上的,美观吗?

  当前高容积率、大面宽、“齐平头”已成为石市风貌最突出的问题,对城市天际线造成很大的影响。前面我们提到了城市宏观、中观层面的天际线,而高层建筑的顶部轮廓则构成城市微观层面的天际线。本次《导则》中将丰富建筑的顶部设计作为一项重要的条款,拿出了很大的决心和勇气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方面,我们是比其他城市更加严格的。

  记者:具体的要求是什么呢?

  孔令涛:《导则》要求的不是在楼顶搭架子、做装饰,而是结合顶部适当比例的形体变化,通过局部户型面积、轮廓的收进来形成建筑顶部整体上的丰富层次,这些都需要《导则》制定一些条款来引导建筑设计的精细化。

关键词:石家庄,建筑责任编辑:康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