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非遗·绝活·民艺

石家庄:年轻人爱上“打卡”千年文明

来源: 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作者:李艺桐
2024-08-05 15:03:40
分享:

游客在河博文化创意空间打卡盖章。

  场馆门票提前约满、入口处排起长龙、展厅内人头攒动……连日来,石家庄“文博游”迎来客流高峰,多家博物馆成为市民、游客热门打卡地,大家在这里沉浸式观展,尽享文化饕餮大餐。

  赏文物学知识

  河北博物院受青睐

  “河北博物院展览又上新了,迫不及待去看展了。”暑假期间,各大博物馆都人气颇旺,在河北博物院前排长队的画面屡见不鲜。

河北博物院“故宫·茶世界:紫禁清韵——茶文化精品文物展”展览现场。

  北极熊、雪豹、亚洲象……日前,由河北博物院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珍奇生灵——濒危动物展”在河北博物院北区一楼7、8号展厅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走进展厅,一件件珍贵的动物标本映入眼帘,宛如置身于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在“濒危之实”展区,精心设计的展示场景,生动呈现了极地冰原、苔原、森林等多元生态环境中动物的生存状况。逼真的场景仿佛将观众带入了动物们真实的栖息之地,让人直观感受到濒危动物的严峻形势,从而增强生态危机意识。

  7月24日,“敕勒长歌——北朝的融合之路展”在河北博物院对外开放,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参观。“这次展览值得我们专门来看。”一名来自太原的观众告诉记者,丰富的展品让他对北朝各民族交融汇聚历史有了相对清晰的认知,许多文物细节也让他印象深刻。另一位来自安徽的观众路女士表示,暑假选择旅行目的地会考虑多重因素,往往会有一个打动自己的点:“孩子说,来石家庄旅游,一定不能错过河北博物院。”

游客在河博茶咖购买文创产品。

  据了解,为了做好对广大观众的服务,河北博物院也在不断提升讲解水平,增加讲解场次,语音导览,做好对观众的各项服务;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河北博物院不断推陈出新,结合文物主题元素,结合观众的需求,打造符合年轻人需求、时尚新颖的文创产品,吸引人们“把博物馆带回家”。

  特色、专题类博物馆成文博游新热点

  进入暑期,河北博物院、石家庄市博物馆等综合性文博场所“人山人海”的情况频频上演,每逢周末,热门博物馆总是一票难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一些特色博物馆异军突起,以独具一格的展览、相对舒适的参观环境、生动有趣的参观体验满足了游客旺盛的参观需求,成为许多人“反向旅游”的最佳去处。

  千年古刹毗卢寺,粉壁丹青入梦来。连日来,毗卢寺博物院迎来了北京、天津、山西等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外地游客了解燕赵文化的一扇窗口。

  据了解,“水陆华章——毗卢寺壁画艺术展”是毗卢寺最为精美的壁画艺术展,以高清数字喷绘的形式为观众呈现出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展厅内光线充沛,弥补了真迹殿内光线偏暗的缺陷。同时,展厅内还陈列有本地征集的文物、远古珍贵化石,以及自汉代至清朝的陶器、石雕像、瓷器、铜器等。

  在中山国王陵陈列馆中,一件件文物、一场场展览向游人述说着古中山国的历史,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该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陈列。在这里,除了丰富的文物、展览外,还设有丰富有趣的研学活动,包括模拟考古、体验金石传拓技艺、学习中山篆书写等,以丰富的内容激发公众暑期参观文博场馆的热情。

  此外,记者了解到,一些专题类、特色类博物馆也成为文博游新热点。其中,河北钱币博物馆、井陉窑博物馆等成为消费者的热门选择。这些博物馆往往聚焦于特定领域或主题,能够满足游客对某一领域专业化、深度化内容探寻的需求。

中山国王陵陈列馆

  年轻人、亲子家庭带动文博游“升温”

  今年暑期,全国博物馆参观游览项目持续升温。来自携程平台的数据显示,平台上预订国内暑期博物馆门票的人次同比去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博物馆门票预订量超过主题乐园,在所有景区类型中排行最受欢迎第一位。

  记者注意到,年轻游客和亲子家庭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带动文博游市场不断“升温”。8月1日,一名8岁萌娃与妈妈一起穿着汉服在河北博物院茶文化精品文物展厅拍照打卡,“宝妈”笑着说:“博物馆里好玩的活动太多啦,还能拍漂亮的照片,非常开心。”

  “喜欢拉着好姐妹一起逛博物馆,盖章打卡,还能体验非遗。”采访中,不少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如今,博物馆除了上新展览,还有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在这里,可以体验并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业内人士认为,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主要原因在于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其次,参观博物馆可以满足年轻人追求时尚和展示生活品质的需求。

  不仅如此,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还与其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密不可分。如今,年轻人观展正逐渐从参观向参与转变,从游览向深入研学转变,对展览的广度、深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博物馆的体验、研学、娱乐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记者 李艺桐)

关键词:石家庄,年轻人,文化责任编辑:朱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