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石家庄故事

两粒种子 一件心事

来源: 河北新闻网  作者:郝东伟
2024-09-11 15:53:41
分享:

  走过春与夏,不知不觉就到了秋天。

  从空中俯瞰,石家庄市藁城区成方成片的农田经历了三次“换装”:春天有青青的麦苗,夏天有金色的麦浪,秋天有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青纱帐。

  藁城,是中国国产强筋麦的发源地。这里的“藁优麦”品种“群星闪耀”。

  李国奇,今年50岁,是藁城区南刘村种粮大户。他流转200多亩地,种麦就种强筋麦,经营的家庭农场入选第一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

  母亲刘月芬,今年84岁。种地曾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年轻时,她靠着几亩小麦田,种植普通小麦,养活着一家人。

  两粒种子,一件心事。

  刘月芬种下普通小麦种子,努力让家人不饿肚子。李国奇种下强筋小麦种子,让家人吃得更好,饭碗端得更牢。

  母子两代人挥洒汗水,播种希望,粮食种了一季又一季,不变的是他们对多打粮、打好粮的坚守。

  9月7日,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藁优麦”展厅,种粮大户李国奇(左)和科研人员交流强筋麦的品种和产量。记者 郝东伟 摄

  8月23日,南刘村。阳光照在乡村农田上,为庄稼罩上了一圈金边

  聊起种地,李国奇打开了话匣子。他回顾今年结束的麦收季,很满意。种植的强筋麦再获丰收,平均亩产超过650公斤。

  “好收成离不开好种子。选对了种子,收成就有把握。”和庄稼打了多年交道,地里种下啥、未来收成怎样,李国奇心里有本“明白账”。

  种地十几年来,李国奇对“藁优麦”情有独钟。原因很简单,这麦子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还值钱。

  “咱们藁城产的强筋麦,从来不愁卖!”和藁城大部分农户一样,李国奇主要种植“藁优2018”“藁优5766”等强筋麦品种。

  在地头上,刚收获的小麦就被面粉厂以每斤高于普通麦子市场价1毛钱的价格收购。“别小看这1毛钱,200亩就能多挣2万多块钱,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李国奇盘算着。

  一粒小小的种子到底多重要?

  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于李国奇这样的普通农民而言,那是“农民一年收成的指望”;于整个国家而言,良种更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筹码。

  母亲刘月芬生活中有个习惯,就是盯着孩子们把碗里的饭吃完,叮嘱身边的年轻人不要浪费一粒粮食。

  “忘不了那些挨饿的日子,忘不了吃到第一顿饱饭时的那种满足和幸福。”回忆过去,刘月芬眼中泛起泪花。

  在我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上,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小麦生产的状态都是“撒上50斤种子,收获两三百斤麦子”。

  刘月芬虽是种地“老把式”,可最初苦于没有好品种,加之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仅承受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更面临着粮食不够吃、要饿肚子的窘迫。

  “以前,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打下来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刘月芬回忆,有一年,大家从地里打出了1000多斤小麦,村里还特意给大家放了一场露天电影作为奖励。那时,还很少有人见过那么多粮食。

  一粒良种,千粒好粮。随着小麦新品种不断推出,到了1984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麦国。河北小麦也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亩产37公斤,提升到2014年的亩产407.13公斤,跃上400公斤台阶。

  几十年一路走来,刘月芬在地头上历经风雨无数,她种植的小麦产量也逐年“步步高”,一家人不用再等到过年过节时才吃一顿面条、包一顿饺子了。

  从吃不饱到吃得饱,馒头、面条、水饺变得普通,但面包却还是稀罕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优质强筋麦品种严重缺乏,强筋面包粉全部依靠进口。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世纪80年代,石家庄市藁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藁城农科所”)开始研究中国自己的强筋麦。

  1998年,藁城农科所培育的“藁8901”品种通过河北省审定,成为我国第一个替代进口加工面包粉的强筋麦品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藁城农科所先后培育出了9个高产强筋麦品种。其中,“藁优2018”和“藁优5766”已经可以媲美甚至优于进口的小麦。

  20多年来,“藁优”系列强筋麦品种已累计推广1亿多亩,覆盖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冬小麦生产大省,成为国内大型面粉企业生产高档面包粉和各类专用粉的重要原料品种。

  品种有了,还要种得好。“良种加良法,土里也能刨出金子来。”李国奇乐呵呵讲起了“高产经”。

  在他看来,从小麦播种到收获,240多天的风吹日晒,历经出苗、返青、孕穗、灌浆等十几道环节,每一道都要讲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拿施肥来说,我母亲那一辈,肥料施得多还是少,肥料好或不好,全凭经验。现在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对症下药,土地缺什么就补什么。”李国奇说。

  这些年种地,李国奇总结出不少道道: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实现节水增粮;耕、种、管、收全部实现机械化,省时省力;防御大于治疗,病虫害同防同治……

  这些科学种地技术知识,是李国奇参加各级农业推广学校举办的培训日积月累学来的。

  李国奇注重学习,但他希望带动更多村民特别是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学种地。

  “等我们这一代老了,谁来种地?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需要培养会种地的年轻人。”李国奇说。

  凡事都有传承,种粮也不例外。

  李国奇的儿子李哲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城市是这个专业学生大部分人的归宿,但李哲毕业后却选择回到农村,和父亲一起投身到农业中。

  去年,李哲注册了石家庄市藁城区农微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打算扩大“藁优麦”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我父亲选择做农业是有情怀,我又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未来的农业一定会越来越有奔头。”展望未来,李哲信心满满。(记者 郝东伟)

关键词:石家庄,藁城区,麦子责任编辑:朱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