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国内

齐齐哈尔单跃国:国家支持农业发展 践行现代农业充满信心

来源:  作者:
2018-11-29 16:22:01
分享:

图为黑龙江种粮大户、现代化农业践行者单跃国。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解放村,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名副其实的黑土地,满眼望去,感叹祖国大地的辽阔。

  日前,由齐齐哈尔农垦稻飘香水稻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现代化农业践行者单跃国自主种植的143.9公顷大豆开镰收割,亩产超300斤,喜获丰收。伴着收割机的阵阵鸣响,金灿灿的大豆颗粒归仓。种植经营是稻飘香水稻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进转型、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举措之一。合作社先后引进优质非转基因大豆进行种植,变原来的大豆水稻种植为优质原料种植。迈开了规模化种植的坚定步伐,为合作社转型长期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一位种粮大户经营着3个农场,2.3万亩耕地,即使是在素有“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也是数得着的种粮大户。2017年,由他直接经营的其中一个农场的1.715万亩耕地,获得了年产400万斤优质稻、100万斤大豆、200万斤玉米的好收成。

  在被当地人称作“西碱沟”的黑龙江依安县万亩荒滩上,经过他两年的治理,2016年粮食单产达到了亩均1260斤,这块土地的亩产量已达未治理盐碱地每亩产量的12倍。

  不得不说,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创造了这片黑土地上的奇迹。

  他就是齐齐哈尔的种粮大户单跃国。

  黑土地 梦的开端

  黑龙江查哈阳农场。1972年,单跃国在这片黑土地上出生了。他的出生似乎注定与这片黑土地紧密相连。

  1988年,刚满十六岁的单跃国就像很多年轻人一样,离开黑土地,外出打工。然而,命运的牵引,还是把他带回了查哈阳农场。

  “衣食住行,我觉得食最重要,人们每天都离不开粮食。”1994年,单跃国回到家乡后,就有了种地的念头。1996年,时年24岁的他就承包了黑龙江建设兵团连队里的千余亩稻田,当起了种粮专业户。起初,他种了五垧多地,赚了几万块。这给了单跃国很大的振奋。因为,这相当于他十年在外打工的工资。

  这一下,单跃国的新的命运篇章像是突然间打开了。

  从那时起,他就爱上了种粮这一行,并且一干就是20年。后来,单跃国越干越大,承包的耕地一年比一年多。

  扩大土地经营成为种粮大户

  自从赚得第一桶金,单跃国逐渐增加土地,扩大经营。

  1996年,单跃国已经在查哈阳农场经营了一百多垧土地,也就是一千多亩土地,当年就获得了丰收。“这片土地主要种的是水稻。此外,小麦、大豆、玉米、黑小豆都种。”单跃国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

  丰收的喜悦让他从此专心种粮,当年花了二十七万三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给村民们作业,来收取作业费。“一台联合收割机,在忙完自己的承包稻田后,他还给其他的农垦分场打工,一年下来就能收入几十万元,这在二十年前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单跃国还是特别激动。

  齐齐哈尔农垦稻飘香水稻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

  九八年洪水 开始六年低谷徘徊期

  经营了几年后,随着投入不断扩大,收入也不断提高,让单跃国信心实足。但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由于嫩江洪水泛滥,给单跃国这片富饶的黑土地带来了几乎全面性的破坏毁灭。他的土地都被水泡了。

  1998年,当他把承包面积扩大到3000多亩时,由于嫩江洪水泛滥,单跃国一下子遭到了灭顶之灾。他不仅把这些年所有的盈利积蓄都赔了进去,还四处举债,年息都在2分上下。

  “那在当时的数额是非常大的。”他说。“当时经营土地的几乎都趴下了,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都还在给别人打工。”

  当时,没有银行贷款,单跃国就通过信用社贷款、民间借贷的方式借到了过百万的资金。那段时间,单跃国逐年将承包期内的耕地外包,缩小自种面积的同时也在剥离风险。他的土地也由一开始的一百多垧地,压缩到了三十多垧地。

  到2003年时,属于他自己直接耕种的稻田只有500多亩,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打完大灾后的翻身仗变身治理盐碱地“土专家”

  由于面临长时间的资金配套跟不上的困境,从2004年下半年,单跃国改行做起了倒卖插秧机的生意,从哈尔滨进货销到内蒙,销了一批又进一批,到年底粗略一算,足有50多万元的进账。

  手里拿着这些钱,他又想到了投资农业,对于土地的挚爱,让他再次鼓起了扩大承包稻田的勇气。

  单跃国抓住机遇流转了一部分土地,再加上,买卖插秧机赚来的钱。他的情况逐渐好转,资金又开始雄厚起来。2009年,单跃国增加承包齐齐哈尔三间房的1450亩稻田,流转期限19年。此时,属于他名下的稻田已超过5500亩,而他自己直接耕种近2500亩。

  值得一提的是三间房村的这1450亩耕地,属于齐齐哈尔一带扎龙湿地地质,多数良田被淹没在当地的苇塘地、盐碱之中,地势坑洼不平。“村民们连农药都不舍得打,更别说治理盐碱地了。”单跃国回忆道。

  经过一番深思,单跃国却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正因为村民不种,所以租金才低,才有巨大的升值空间。”他认为,盐碱地承包成本低,投入大,治理难,见效快,而单跃国承包的耕地多数都跟盐碱有关。

  说到治理盐碱最有效的办法,单跃国说就是种植水稻。他自己的经验是用水洗,将稻田灌满水稀释盐碱后,将水排出,再加入调节剂,盐碱就影响不了水稻的生长了。

  然而,天公不作美,2013年,因为涝灾,单跃国种植的这1.715万亩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这让他一次性损失了700多万元。当地保险公司只赔付了110万元,政府也伸出援手,资助了他一些叶面肥。

  但倔强的单跃国没有被灾难打倒。第二年也就是2014年,他多方筹集资金一千万元,用于耕地再投入。这一年他打了个翻身仗,一千万元资金一半继续用于盐碱地治理,另一半投入水稻生产,当年就获得了平均亩产1260斤的好收成,为国家贡献两千万斤优质水稻的同时,也让他获得了三四百万元的利润。

  依安县农业局的一位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单跃国流转的这1.715万亩耕地,原来确实是较为贫瘠的盐碱地,未治理前亩产100多斤,治理后的盐碱地一亩产1200多斤。治理后的盐碱地是未治理盐碱地每亩产量的十二倍。

  目前,改造过后的盐碱地苇子就少了,近乎于良田,当地农民踊跃承包他改造好的耕地。

  不过,单跃国说,他在盐碱地的治理上也花费了相当高的费用,亩均投入已超过600元。“我自己花钱治理,总共投了8000多万,包括土地流转,包括改造,总共再加上是应该得是一个多亿了。我通过贷款,还有我自有的资金做的。”单跃国表示,通过这几年的改造,粮食逐步增产,以前这个地每亩地也就是能打几百斤,一二百斤,现在都达到一千几百斤了,效果非常明显。由此,他还成了当地治理盐碱地的“土专家”。

  从种粮大户到现代农业的探索

  2013年,单跃国看到依安县依龙镇各村联合发出的公开流转西碱沟7个村,共计1.715万亩盐碱地的公告。3月18日,他通过竞拍,一举拿下了这1.715万亩盐碱地从28年至36年不等的流转经营权。

  “这里的盐碱地用一尺厚的好土把盐碱包上,一垧地盈利7000左右,从2013年开始治理,未治理盐碱地一亩产100多斤,治理后的一亩地,一亩产1200多斤,治理后的盐碱地是未治理盐碱地每亩产量的12倍。”单跃国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我用的是大庆生产的土壤调节剂,治理后的整个这个PH值应该是在6点多左右了,已经降了很多很多了。”

  这片盐碱地,当地村民承包费每年每亩只有20元,而他每亩达到118元至146元不等,且自28年至36年的租金一次性付清。村镇将这笔流转资金用于了村民住宅楼的建设。

  对于这些治理好的盐碱地,单跃国又把它们租给村民,以互惠互利。

  在农场里,记者采访了一位来打工的村民。这位村民叫王明(化名),家住奋斗村,今年三十出头,他和妻子一起经营着二十来亩稻田,加上流转过来的耕地共300多亩,已达极限,农忙插秧时还要雇上十几人。300亩稻田每年要投入20余万元,好的年头,像2014年能有十多万元的收入。

  记者粗算了一下,按当地人均7亩稻田计算,这位村民经营的300亩稻田,可从耕地上解放出十余个家庭约40名劳动力。

  聊到这,又有四五位村民围过来,他们中有的经营着通过流转承包的近千亩稻田,有的七八百亩。说起家庭农场,以他们的经验,无论面积多少,最终都是一名劳动力最大限度可负担150亩稻田的田间管理,远远超出单个家庭的个人经营。

  看大家聊的热闹,单跃国聘请的农场总调度张亮(化名)也赶来介绍经验。说到1.75万亩稻田的管理,他说现在农场长期用工是30多人,到5月中旬插秧时至少还要临时雇用200多名村民。若以家庭农场方式管理,以人均管理150亩稻田计算,1.715万亩至少需要116人。所以,单跃国这种大农场式经营方式,效率是家庭农场的4倍,大大节省了人力。这就是农业现代化的优势所在。

  种粮大户的困惑

  2012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并在2004年实现粮食直补。这给单跃国带来了福音。

  图为黑龙江齐齐哈尔,当地政府出资为扶持种粮大户创建的育苗大棚。

  农场里有两片大棚,第一个是绿色的育苗大棚。当地政府为了支持种粮大户的积极性,由依龙镇向依安县申报,依安县向国家申请的扶持资金,依安县农委划拨资金建设的。另一片是铝锌管大棚,也是依安县农委划拨资金建设的。

  “这个大棚呢,是这个催水稻芽的。国家和咱当地政府给建的,无偿给建的,为了支持农业、粮食生产这块配套。芽出的要齐,苗长的好,所以建这个大棚。国家投了是200多万元。”单跃国表示,“这是国家对咱种地户的温暖。”

  说起老单,黑龙江依龙镇庆丰村的村民们都会开心的笑,他和农民工一起通吃住、同劳作,从未克扣过工人工资,无论在资金多么紧张的情况下都会按时发放工资。

  “单总有时候跟农民工吃饭都在一起吃,干活有时候也上地里干活,一点儿都不像老板派头架子,对民工就像兄弟似的。有的不知道的都不知道是个老板跟地里干活,他有时候也下地。”一位村民这样告诉记者。

  对此,单跃国同样也感到欣慰。他每年固定员工30人左右,农忙时在200多人。每年为农民工发放工资达300多万元,为当地提供大量农民就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包地开始共产粮食大约有1800多吨。

  国家支持农业发展践行现代农业充满信心

  “无论从国家角度,还是从黑龙江省政府角度,都是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开展大豆种植,今年还加大了补贴力度”,能否拿到当年的农业补贴,这是单跃国每年关注的重点问题,“希望当地政府能有更大支持,把未发放的农业补贴款,尽快发放。”单跃国说。

  2018年11月7日,黑龙江省财政厅下发《关于拨付2018年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的通知》,日前,黑龙江全省2018年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正式启动。为切实保障玉米和大豆生产者种植合理收益,促进种植结构调整,经黑龙江省政府同意,2018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为合法种植面积25元/亩,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为合法种植面积320元/亩。

  “我和大豆种植合作者郝苏国在网上看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心里非常高兴和激动”,单跃国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每年都是大力支持农业发展问题,陆续推出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我们的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的支持力度一年比一年大,我们对于践行现代农业充满坚定信心”。

  据了解,补贴资金即将拨付各市县和省农垦总局,要求各地在收到补贴资金之日起15日内,根据当地统计部门提供的分户数据抓紧进行补贴公示,并通过粮食补贴“一折(卡)通”兑付补贴资金,确保玉米和大豆种植者及时足额收到补贴。补贴资金在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封闭运行,禁止以现金形式发放,禁止集体或个人代领转付,禁止用补贴资金抵扣相关款项及费用。

  大豆飘香,稻浪成片,野鸭嬉戏……当鱼米之乡再现出田园景观时,让单跃国更加坚定了深耕现代农业的信心。未来单跃国将注册自主品牌,打造高端农业品牌,扩大复合生态农业模式,采用生态工程治理技术,丰富粮油作物、新品果蔬,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延伸农耕文化链条,共建复合农业生态工程基地,打造美丽乡村的经济文化一体化典范。(马峰)

关键词:责任编辑:李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