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于石家庄天泉良种奶牛有限公司建设的河北省牛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石家庄市正在建设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穿过研究院的走廊,分子实验室、活体采卵室等一个个研究室分列两旁,从大玻璃窗望进去,科研人员正在细心操作着各种精密仪器开展生物实验。
在研究院大屏幕上,记者看到,32个监控镜头正在从不同角度关注着牛舍内的牛。牛一天走了多少步、吃了多少草、心情怎么样……所有数据信息都会实时显示在科研人员的手机屏幕和监控显示屏上,为研究院下一步调整牧场环境、饲料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提高全省科技中心地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被写入《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创新平台正在成为石家庄市增强产业竞争创新能力的关键力量。
“十四五”开局年,记者走进石家庄市多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感受到了技术创新在从实验室走向企业生产线的过程中,创新平台为企业带来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产学融合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干净整洁的牛舍里,一头头奶牛自由自在地活动着,有的在吃着美味的牧草,有的则静静地卧在隔开的单间内厚厚的垫子上。牛舍的上方,风机一直在工作,因为奶牛怕热,牛舍始终保持良好的通风。
“看着简单的牛舍,处处藏着大奥秘。”在石家庄天泉良种奶牛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树静的介绍下,我们参观了河北省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牛舍。
“就说奶牛卧的这个垫子,它的舒适度相当于我们人类的‘席梦思’。还有牛舍里的灯,光都是经过科学技术处理的。”李树静说,蓝光对于牛来说,就像“闪光灯”一样,会使它的眼睛不舒服,为了保证牛的舒适度,经过处理后牛舍里的灯光,已经没有了蓝光,只剩下红光和黄光。
除此以外,牛舍夜里的灯光强度和瓦数都进行了控制,确保牛感受不到,但人能够感受到。平时清理牛舍时,电车要减少噪音,保持牛舍内安静,不打扰牛的休息。
“以牛为本”的牛舍打造出最舒适养殖环境,培育出最优质的牛。1360头奶牛的状况被实时监测,通过不同角度的监控器数据传送给科研人员,为实验室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种业”就好似动物的芯片,是畜牧业的核心研究技术。研究院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对937头母牛进行全基因组检测,组建含A2纯合子特色奶牛群420头,含Keppa酪蛋白特色奶牛群37头,为建立特色奶牛群打基础。
“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化是个漫长的过程,让技术创新从实验室走向企业,不是一篇论文能够解决的,需要产学融合。”在李树静看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百米”,实现技术的真正对接,研究院是最好的平台。
目前,河北省牛产业技术研究院以石家庄天泉良种奶牛有限公司为依托,聚集了14家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科技成果及资源优势,开展了大量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科技创新活动,实施了1578个扶贫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注重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打好“红色、绿色、生态”三张牌,探索建立了“大产业覆盖、小产业带动、点对点帮扶”机制,打造出“红旅小镇”李家庄、“葡萄庄园”南文都、“富硒农业”大米峪等一批带贫益贫示范村。
脱贫攻坚道路上,董晓航始终默默坚守。八年里,他访遍了260个贫困村,走遍了沟沟坎坎,把党的政策和关怀送给了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名贫困群众,把责任和担当写在2648平方公里的红色沃土之上。大家亲切地说:“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了,‘小董’也成‘老董’了。”
2017年,老区平山一举摘掉戴了多年的“贫困帽子”,2019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面对这份成绩单,董晓航却说:“‘摘帽’是向革命先辈们最好的告慰,更是当代干部奋斗的新起点,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如今,在董晓航的带领下,平山县在改革创新中加快转型升级,形成了“钢铁支柱、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立足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全域旅游,聚焦绿色产业。
“今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给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这是对平山县全体党员干部莫大的鼓励和鞭策,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营养和动力,传承好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老区人民交上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满意‘答卷’,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董晓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