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石家庄全媒体

河北!从“新”出发·向总书记报告② | 又见西柏坡 红色“新”生活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周亚彬 李皓 刘梦妍 武新杰等
2021-07-09 15:20:17
分享:

  从播下革命火种的南湖红船,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是一个耀眼的红色地标。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在同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座谈时郑重表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今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希望你们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业态兴旺,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如今的西柏坡大变样,正在奋力书写新时代“赶考”路上的新答卷。

  乡村变舞台 农民成主角

  时间:2021年6月27日10时30分  

  地点:平山县西柏坡镇西柏坡村

  年代感十足的土坯房、赶着马车的老农、身穿花布衣裳的小女孩、洗衣做饭的农妇……太行东麓,滹沱河畔,《梦回西柏坡》沉浸式实景演出仿佛把人们一下子拉回了当年的红色岁月。

  在这场演出中,有一位赶马车的老农,扮演者名叫闫上青,他虽然已经是65岁的年纪,但是说起他在西柏坡民俗村的这次“跨界”,他一脸兴奋,“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都这个岁数了,咱也过了一把演员瘾!”

  随着红色旅游的越发红火,西柏坡镇提出要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创新发展模式,开始紧锣密鼓地排练实景演出,以西柏坡红色故事为剧本,让西柏坡的老百姓当演员。闫上青年轻时就是赶马车的好把式,凭借着这个功夫,他试镜成功。

实景演出中正在赶马车的闫上青。长城网记者 周亚彬 摄

  “我十六七岁的时候赶马车是为了讨生活,现在生活好了,赶马车是为了让人们再次了解那段红色岁月。”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闫上青对家乡的感情很深,“西柏坡的红色资源可挖掘的太多了,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加入,把西柏坡的红色文化产业做得更红火。”

  如今闫上青的儿子也吃起了“旅游饭”,在红旅小镇里卖纪念品,有自己的固定摊位和稳定收入。

  2020年,西柏坡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12600元,其中全镇800多户2700人的主要收入都来源于旅游业。这片英雄的土地,不仅滋养了人民的精神,更富足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闲置农房变身“网红民宿

  时间:2021年6月27日14时30分  

  地点:平山县西柏坡镇梁家沟村

  盛夏时节,太行山里花红柳绿,到处生机勃勃,景象喜人。

  6月24日,在西柏坡镇梁家沟新村村口,“娜娜民宿”的牌匾映入记者眼帘。走进小院儿,站在民宿二楼阳台望去,花园广场、红旅小镇尽收眼底。

  “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最近游客太多了,刚刚安排了一拨到别的民宿去!”  

     人还没见着,招呼声就进了院儿,刚接待完一批游客的齐娜娜忙里抽闲赶来跟记者见个面。

齐娜娜在民宿里忙碌着。长城网记者 李皓 摄  

    “生意这么好,都是哪的游客啊?”

  “山东、内蒙古……全国各地的都有,昨天还有一群广西的游客来我家呢!”

    一到节假日,齐娜娜家的民宿准会爆满,游客们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兴致勃勃地向她打听西柏坡的故事。

  梁家沟村距离西柏坡核心景区仅一公里,但就是这一公里,前些年却拉开了它和西柏坡村的发展距离。凭借着家门口的距离优势,西柏坡村许多村民开农家院、卖红色纪念品,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而梁家沟人只能眼看着人家吃肉,自己想喝一口汤都找不着门路。

  “好邻居”成了梁家沟的追赶对象。拆旧村、盖新村,梁家沟明确了“旅游立村”新思路,村里请设计公司帮助进行整体设计,发展精品民宿,引领示范带动全村旅游致富。自此,一个全新的梁家沟出现在柏坡岭下,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光住宿。

  当年,为了照顾孩子“北漂”返乡的齐娜娜响应号召,带头改造自家院落,建起了全村第一家民宿。

  齐娜娜能吃苦、会琢磨,凭借着一股闯劲儿,民宿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在她的带动下,梁家沟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做起了民宿生意,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依托西柏坡红色旅游,梁家沟人均收入在2018年突破2万元。目前全村有40多户村民在经营民宿产业,户均年增收近3万元,精品户年收入甚至能达到10万元。

  老布鞋“走”出新路子

  时间:2021年6月27日15时30分

  地点: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

  “记得小的时候,妈妈每年都会给我做一双这样的新布鞋,现在手工布鞋已经很少见了!”

  在西柏坡镇北庄村的“团结北庄”手工坊里,几位年纪稍大的游客停下了脚步,对着这些布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些布鞋都是手工纳制,一双传统老布鞋,前后几十道工序,需要三四天才能做成。”忙着给游客推介的村民叫王亚梅,她三十岁出头,是土生土长的北庄村人,不仅干起事来干脆利索,而且一说话脸上就先带着几分笑容。

  2001年,王亚梅离开北庄,来到石家庄上学,毕业后便留在石家庄工作。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庄村全体党员的回信,让她精神振奋。“1943年,经典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诞生于北庄村。如今来我家乡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里是一片广阔天地,年轻人回村大有可为。” 

王亚梅准备在老布鞋上注入北庄村的元素。长城网记者 李皓 摄

   打定主意返乡创业的王亚梅,一回村就发现不少上了年纪的妇女赋闲在家,但她们都有一个好手艺,会给家里人做布鞋穿,不仅经济实惠,而且穿着舒适。

    “为啥不把大家组织起来做布鞋呢?我负责销售,还能给她们增加收入。”那段时间,王亚梅走访了河北省多个布鞋生产基地,从原材料到外观设计,从工艺培训到销售渠道,她都做了深入调研。

  “抗战时期,平山团来我们北庄村的时候,全村妇女都点灯熬夜给他们做布鞋,支援他们上前线。现在我们把子弟兵穿过的老布鞋做出来,大家肯定也会喜欢。”在王亚梅的带动下,全村十几名就业困难的妇女“上了岗”,经过培训后都来到手工坊里做布鞋。

    “这些布鞋一部分卖给北庄村的游客,一部分作为伴手礼被公司团购。”王亚梅也没有想到,老布鞋一经推出,很快就供不应求了。

  “现在我们正在和设计公司接洽,准备在老布鞋上注入北庄村的元素,使样式更加多样化,更加喜庆俏皮,也更加受消费者青睐。”王亚梅拿起一双老布鞋,满怀期待。

  民谣快板里的红色记忆

  时间:2021年6月27日15时30分  

  地点:平山县西柏坡镇西柏坡纪念馆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在西柏坡纪念馆展厅里一辆独轮车前,讲解员刘磊唱起了这首民谣。

  刘磊是一名“95后”,作为纪念馆里最年轻的讲解员,他身形挺拔,清爽干练,讲解起西柏坡的历史,语言流畅且饱含深情。

  “我从小就经常来西柏坡纪念馆,这些红色故事对我来说耳熟能详,毕业后我又回到家乡向人们讲解这段峥嵘岁月,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在指引我。”为了让讲解更生动,更吸引游客,刘磊和同事们还练习了快板、民谣、顺口溜、情景讲述剧等,把这些新形式融入到讲解过程中,让红色历史变得更加鲜活。

讲解员刘磊(右一)讲述西柏坡的红色故事。长城网记者 周亚彬 摄

   “从没见过这种讲解形式,整个游览过程和其他纪念馆相比有很大不同。”趁着休假,山东枣庄小伙张栋梁特意带着老父亲来西柏坡纪念馆参观游览,“不再是生硬地讲述,而更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演出,生动形象地再现当年的历史。”

  “巍巍太行山连山,群峰挺立接蓝天,这山又高林又密,太行山区可是福地,就在这太行山区的老山根儿,有一个不大的小山村,指引着中国走上了一条光明路,叫世界人民都瞩目……”青青柏坡岭,湛蓝滹沱河。在西柏坡纪念馆里,每天都能听到讲解员们,用清脆的快板,欢乐的小调,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当年的伟业。

策划:赵永刚 甄智力

文字:万前进 周亚彬

视频:李 皓 武新杰

出镜:刘梦妍

海报:刘 冰

关键词:西柏坡,从“新”出发,红色“新”生活责任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