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石家庄网友

可以安心“捡漏”吗?石家庄多家超市设临期商品专柜

来源: 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作者:焦莉莉
2021-08-31 10:06:16
分享:

  近期,关于临期商品的话题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引发了人们对于这一新消费现象的热切关注。近日,记者走访石家庄市连锁超市发现,多家超市也纷纷设立了临近保质期商品的促销专区,以打折或者买一赠一等形式进行销售,并广受市民青睐。那么,哪些人群在购买临期商品,可以放心“捡漏”吗?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象征性”标价售卖

  超市设立临期商品专柜

  洗发水、纸巾、洗衣液、香皂百、染发膏……在石家庄市苏宁家乐福超市勒泰店的折扣清仓区,柜台上摆放了50余种商品,并划分了3折区、5折区、7折区,标识非常醒目。

  “这瓶洗发水平时卖70多元,现在才30多元,保质期到今年年底,距离现在还有4个多月,差不多刚好能用完。”一名年轻人驻足折扣清仓区,仔细查看了洗发水包装上的文字说明后,才把它放入购物车。“对于消耗频率比较高的日用品,只要没过期,使用起来与普通商品也没多大区别,性价比蛮高的。”这名年轻人说。

  据苏宁家乐福河北山西区公关总监刘宇介绍,早在2012年,家乐福超市(苏宁家乐福超市的前身)就设立了销售临期商品的专柜,在近十年的运营中,运营经验不断丰富,上架品类也逐渐拓展,除了日用品还有休闲食品、饮品、生鲜等。大多数临期商品的保质期仅剩1至2个月,保质期长达3到5年的商品则还有3至6个月的保质期。超市也会在商品的价格牌上提醒消费者,“临近保质期产品,请在保质期内使用完毕”。

  近两年,生鲜在人们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生鲜类的临期商品也随之增加。不仅是苏宁易购家乐福超市,永辉、北国等连锁超市门店也均设立了临近保质期生鲜的促销专区,有的是全天候运营,有的则是从晚上7时之后开始运营,前来购买的消费者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

  “这牛奶梨口感酥脆,含糖量高,白天卖场售价每斤15.8元,晚上半价销售,每斤6.66元,比进价还低。4个梨才5.29元。”8月26日晚上,在北国超市先天下店的水果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19时他们开始分拣商品,将一些品相欠佳、尾货等专门拿出来,进行打折促销。

  记者在水果区看到一个单独摆放的黑色货架,上面陈列了各种打折促销的水果,均用保鲜膜包裹起来,上面的标签显示“水果折扣码”,价格比普通货架上的同类水果要低不少,有的水果价格比三折还低。“对于临近保质期的生鲜,我们就是‘象征性’标上一个价格,为了尽快完成销售工作。”工作人员说,他们一般会根据商品的保质期长短和剩余的保质期时间来判断是否属于临期产品。

  从“敬而远之”到“捡漏”

  广受各年龄消费者青睐

  一般情况下,临期商品是指即将到达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商品,并且距离保质期越近,其价格越便宜。过去,对于临期食品的处理,大部分消费者的态度是敬而远之。而如今,人们的节约消费理念逐渐加强,购买高性价比的临期商品被很多人称之为“捡漏”,受到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欢迎。    

  不仅仅是超市,在超市附近的街头,傍晚时分也时常能看到售卖临期商品的摊位,其中以奶品居多,基本上都是从超市下架的商品。在线上,搜索“临期商品”,数以万计的商品信息会跃然眼前,“临期秒杀”“限时特价”“清仓特卖”等成为关键词,很多商品的月销量都在1000次以上。

  据悉,临期商品的供应渠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大型商超下架的产品;二是电商平台的退换货;三是经销商手里真正进入临期的产品。商超体系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食品类商品保质期过去三分之一,就无法进入商超流通,剩下的就会沦为临期产品,成为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临期商品的主要来源。

  今年上半年,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淘宝网购临期食品。这些食品在保质期剩下20%至50%期间,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响,往往还会迎来一轮新的销售高峰,这也被叫做“临期效应”。其中,薯片等膨化食品的临期效应更为显著,其次是方便面和饮品。    

  淘宝上一家专门从事“根据保质期动态折扣”的店主说,与大家想象的“图便宜”不同,店里的回头客通常是年轻白领和大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能够理性地追求性价比,一旦发现临期食品这样一个圈子,就会在这里面不断挖掘宝藏。”

  从劝阻长辈丢掉过期食品,到主动购买打折货,经历了消费观念转变的年轻人,不再冷眼视之,转而成为这阵热潮背后的推动者。他们中间,有人因为急速增长的生活成本选择高性价比商品,有人希望践行更环保的生活方式,也有人乐此不疲地寻找着临期商品,挖掘平凡生活中的“小确幸”。

  避免“临期”变“过期”

  呼吁加强新消费监管

  临期商品的消费,既盘活了企业库存,又减少了浪费,让消费者用低价格体验同类商品,可谓是一举多得。但是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现象,当前临期商品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线上销售中,部分临期商品的店铺评价中出现了关于食品质量问题的差评。

  “这进口化妆品包装上的说明都是英文,生产日期的标注方式和国内不一样,有时候用上两个月就不敢再用了,怕出现皮肤过敏反应。”黄女士分享了在电商平台购买临期进口化妆品的经历。在电商平台上,临期商品的溯源管理与安全管理,也成为一道管理难题。

  如何引导这个新消费市场规范化,如何监管这个市场,避免“临期”变“过期”,显得极为重要。2021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发布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中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还委托食品安全权威专家,制作了科普短视频《临期食品,可以买吗?》,向消费者介绍和解读临期食品安全知识,也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此特别提醒消费者,选购临期商品时需注意查看保质期,应在保质期内将完成使用,避免大量囤货造成商品未消费就超过保质期,从而会造成浪费。在购买临期商品时,要留心商品的保存条件,细心观察商品是否出现霉变、气味改变、颜色改变、状态改变等情况,不购买出现异常的商品。

  “消费者要有自我甄别能力,尽量购买正规渠道售卖的产品。”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要谨慎购买临期商品,不同品类的商品劣变速度各不相同。对于营养丰富、水分含量高的食品,如酸奶、果汁等,其变质速度非常快,这类临期食品应谨慎购买。对于水分含量低的食品,如饼干、方便面及罐头食品等微生物不宜生长或生长速度较慢,其安全性相对会更高。

  总之,在保证消费者消费安全的前提下,对于商家和消费者而言,临期商品的售卖是一种“双赢”。允许临期商品销售,必须守住安全底线,竭力避免销售的无序泛滥,确保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记者 焦莉莉)

关键词:石家庄,超市,专柜责任编辑:朱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