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放下身段追潮流萌翻学子
时代印记“庄”与“谐” 中国自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以来,校长或老师在毕业典礼上讲话的传统就开始了。纵观毕业致辞的沿袭大致可以以“庄”与“谐”来划分,或者以“校训”式致辞和“段子”式致辞来划分。 近现代史上的大学毕业致辞多从树人立言、家国天下的责任高度出发。1917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面对毕业生说:“今日正诸生立志之时,无论各具何长,要皆能发扬倡大,以备国家干城之选……临别忠言,语短情长,听之择之,是在诸生矣。”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学毕业致辞则更多地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主题思想相关,总体风格比较严肃。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校长郭沫若对学生致辞说:“本校值得夸耀的是,在1600名同学中,党团员占84%……我们希望全体同学都能成为党团员,随着年龄和思想的成长都成为党员,使我们的学校成为百分之百的党校。” 近年来,随着“80后”、“90后”步入大学毕业生行列,毕业致辞在励志这一主题之外,更多地加入了个性和流行文化符号,往往带有演讲者的个人色彩。比如,2010年毕业季,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毕业致辞随性活泼,受到校内外年轻人热捧,并从中演变出“根叔体”,一度流行于网络。近几年,清华校长的“凡客体”:“爱真理,也爱生活;爱自己,也爱公益;爱机械制图,也爱引体向上……”,北大校长的“咆哮体”:“请你们忘记成绩单上分数绩点,那真的只是‘浮云’,请你们忘记曾经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不愉快,多想想那些纯真的友情,你们就不会那么的‘伤不起’”,都发挥了致辞形式上的个性和娱乐性,曾风行一时,广为传播。 对于这种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认为:“在现代大学生中很少有人愿意以膜拜的姿态,接受高高在上的、精神导师式的训导。于是作为师长的演讲者逐渐学着放下以往的高姿态和身段,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分享故事,使用他们喜欢的词语,从而产生共鸣与感动。” 毕业是让人易于感动的人生阶段,而毕业典礼则提供了一个场景,将这种情感以浓缩的、戏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样的场景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一番亲切的话语、一种真实的故事分享形式都将让毕业生铭记终生。 表达多样重风度 校长致辞内涵丰富,包含学校本身的办学追求、当今社会时代的需要以及致辞者本人的气度与风范。北师大校长董奇以学生为本,承诺“努力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从事农业政策与市场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柄生则抓住机会,走上讲台亲自为毕业生教授大学最后一课——经济学。 谁能够让学生在欢笑中心悦诚服地接受、永铭于心,谁就是毕业致辞中的高手。身为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同时又是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作家的白延庆说:“毕业致辞者是学者就应该展示学者的气度与风范,是教育家就应该展示教育家的气度与风范,是实业家就应该展示实业家的气度与风范,是诗人就可以展示诗人的气度与风范,风采各异,魅力各异。”他认为,大学校长或老师在毕业致辞时,应该具有明晰的口语意识,并充分展示口语表达的特点和魅力。一个精彩的毕业致辞就是一次精彩的个人演讲,所以,要掌握演讲要领,比如,与毕业生进行直接的目光交流,尽量不出现口头禅,词语不重复;文章条理清晰,适当添加修饰,加入生动故事等,产生妙语连珠的效果,达到给毕业生留下深刻印象、过耳不忘的目的。 传统的毕业致辞由于带有浓厚的书面色彩,而容易唤起毕业生心中的崇高感和使命感;近年来的大学毕业致辞更加注重贴近毕业生的兴趣点。其实,个性流露也好,取悦学生也罢,都应该把握一定的度,过犹不及。归根到底,毕业致辞在使毕业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同时,也要留给他们长久的回忆和思考,这才是毕业致辞——母校最后一课的意义所在。 |
关键词:毕业季,校长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