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18年10月20日至27日,“莫嫌开最晚 元自不争春 汪慎生、汪稚生、汪镌祖孙三代绘画艺术展”将在山东曲阜孔子美术馆举办,旨在梳理汪慎生的艺术历程,阐释其艺术特色等,此次展览以汪慎生为引导,主要作品部分出自汪稚生,最后一部分是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已故著名国画大师汪慎生之孙女汪镌的一些近期心得作品,展出的作品数量达到百件以上。
相关资料:
汪慎生,名溶,别号满川村人(1896年1月—1972年11月),是20世纪中国画家中兼工诗书且造诣不俗的一位大家,其画作中往往溶进书法的笔调,其行书、隶书、草书的意趣跃然于毫楮之间,作品富含哲理性、重书卷气且意境幽远,耐人寻味。其中和雅逸、平中见奇的绘画风格颇为同道画家所称道。汪慎生早年曾助张大千游学,协助黄宾虹授课,当代有些知名大家亦出其门下,如孙其峰、张其翼、潘素等。
图为汪慎生作品
汪慎生的艺术成就不但全面,而且造诣精深,其绘画成就主要得益于“师古不泥古”的艺术观念和“造化在手”的创作规律。汪慎生的绘画能力之全面,在与众多同道合作中有充分体现,其中,尤以与王雪涛的合作最为成功,堪称珠联璧合。二人合作于1944年的《花鸟册页十二开》具代表性,画面出现了大量诸如“慎生画鸟石、雪涛补桃园于迟园”“雪涛写虫石,慎生补耳草”“雪涛写蜂窝石壁,慎生补牵牛墨竹”“雪涛写虫石,慎生补景”等款识。因汪慎生兼善山水,后因花鸟成就所掩,所以与人合作中,凡山水坡石等景物多由他来完成。可以说,无论画面需要填补什么内容,汪慎生都能游刃有余,而且,在常年的合作画中,汪慎生的帮衬与揖让之美也赢得了同道的尊重。汪慎生从一九三四年起先后在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北平辅仁大学美术系、北平师范大学工艺系任教;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成立,任画师和院委,他曾与张大千朝夕相处,对张氏的帮助可算是画坛佳话。两位在当时是旗鼓相当的画家,如今却形成了不可同日的天壤之别,除格局、机遇、寿命等重要因素外,也与汪慎生低调内敛、不争不抢的“老好子”性格不无关系。
图为汪稚生作品
汪慎生老先生1972年过早辞世。更由于历史的原因,汪先生的作品留世不多。目前,学界对汪慎生关注远远不够,有关他的文字介绍多是后人、门人回忆层面的,而学术研究则较为缺失。值得欣慰的是,汪老幼子、八十翁汪稚生(名国贤)先生。汪稚生先生矢志继承家学,潜心画事,其作品颇有乃父之风范,除家学小写意花鸟之外,于山水画研习亦多有所得。汪稚生在承上之余,还不忘启下,传习小女汪镌(汪镌现为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其作品亦不失家学遗风,是活跃在京城的职业女画家,一些作品多次作为重要礼品参与外交活动,为社会所认可。
图为汪镌作品
汪镌自幼在父亲悉心指导下传习家学,很好地继承了汪氏绘画的雅逸中和的绘画风貌,尤以小写意花鸟表现最为充分。在秉承家学的基础上,汪镌还苦心研习书法篆刻等。2013年,汪镌在京举办个人画展,其部分作品也曾作为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礼品为一些外国政要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