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19中的课程创新
寻找最佳课改载体
“在小组中可以相互讨论,提出疑问,大家一起解决,我从中获得了知识、智慧、追求上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19中学生张帆说,作为四班普通的一员,小组式学习让他受益良多。
19中从2006年开始实施课程改革,课改内容之一就是小组建设。跟随学校改革的步伐,学习小组这种模式在各个班级全面展开,班内竞争和合作的氛围逐步形成,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初中学习,方法很重要。实行小组学习就是一种好方法。”19中教师武丽哲说,老师将每四个人按照平均成绩分成一个小组,每组都会有成绩优秀的同学帮助成绩较弱同学,形成了隐形的帮扶;成绩好的同学又在帮助组内同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更好提升自己。
另外,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体,一荣俱荣。班级内设有德育分排行,是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课上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表彰和批评。每周排名第一的小组会获得老师准备的奖品,并且可优先选择小组座位,抢占“有利地形”。在每个季度的总结中优秀小组还会颁发奖状,以资鼓励。这促使每个小组相互竞争比拼,使得同学们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督促自己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份作业。
在一些学科的课堂上,都有同学上台讲题的机会。能够代表小组上台给大家讲题,也就是“练胆儿”。这时候就体现了小组讨论和小组的综合能力。这需要将组内同学的意见进行汇总,并提炼出最简方法。这不仅可以给组内加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敏捷能力和自我表达的勇气。
19中校长赵荣肖说,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分别下发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规划和部署后,学校班子即带领大家展开讨论:面对学生学习不积极、效率低下的现状,要保持发展并占有一席之地,十九中的出路在哪里?经过热烈而认真的讨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们坚定信心——不能安于现状,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校长带领教师们走出河北,博采众长,先后到宁夏一中、华中师大、无锡天一中学、山东昌乐二中考察参观学习,聆听专家讲座。通过一系列学习调研,更加坚定了进行课改的决心和信心。
学校自上而下组成新课程改革领导机构并明确职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学校的课程改革,研究制定各项保障措施,并先后确立了周备课制度、课改论坛制度等制度,做到立章建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才能
“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们会走进小组,进行必要的答疑,同时对做得比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对相对不足的提出建议。”老师武丽哲告诉记者,讨论结束后,老师会组织负责展示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小组及时进行纠错和补充。通过这种板演展示,每一个题目都会形成多种解法,大大拓展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被充分激发出来。
校长赵荣肖说,班里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在学校的课堂上,还延伸到了全年寒暑假的进程中。假期前,学校都会依据家庭住址,按照就近原则,组织同学重新分组,小组成员每周集合一次。一方面检查假期作业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对遇到的共性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小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锻炼我的思维能力和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从而提升自己的成绩。”学生李云青说。
以试点辐射带动全局
为了更好地以点带面,19中选择新初一、高一年级作为课改试点,在校长和教学副校长带领下,组织课改教师召开多层次教改动员会,定期召开课改交流会,边探索,边调查,边反思,边总结,师生联动、群策群力把课堂改革推向深入。
为进一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各班评出课改优秀小组,进行课改优秀教师评比大赛,一等奖获奖教师在全校上示范观摩课,这些举措把课堂改革的浪潮推向更高阶段。
在课程的设置上,这所学校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特长,分别设置“电影文学欣赏”“数学非常笔记”“低碳节能与环境保护”“人际交往与文明礼仪”等丰富多彩的校内课程,以让孩子们能有更多的选择和提升。
在社会实践上,远足踏青已成为19中课改内容的一部分。这项活动由学生分组制定活动计划,由年级主任和教务处统筹安排。3—4个小时的步行过程中,体会对意志的考验和团结的力量。路上有的学生腿部受伤,也在同学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坚持下来。到园后学生分组进行植物种类考察、园内卫生保洁、游乐场体验物理规律等活动。活动结束后,每组同学分别写出考察报告、体会总结,并拍摄活动照片在校内进行展示。学生由此接触了社会和生活,增加了体验与感悟。
19中通过6年的课程改革,教师得到锻炼和提升,学校的中高考成绩不断攀升,2009年至2016年连续8年获“石家庄市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