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石家庄故事

老人手写家庭小报47年记录时代变迁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作者:程丽娜
2018-11-20 10:50:04
分享:

  采访对象:张天赐

  年龄:81岁

  回顾感言:18岁从天津来到石家庄,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了63年,亲身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中城市的变化。时代变迁,石家庄迅猛发展,高楼林立,路桥通畅,经济繁华。老百姓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衣食住行,到时尚消费,丰富多彩,不断升级。

  从1960年2月22日到2007年12月30日,张天赐老人自办的家庭报纸《曙光报》跨越47年,出了1450期。上千期的小报绝大部分都是老人手绘手写制成,记录了全家人的衣食住行的生活小事儿。报纸内容虽然琐碎,却展现了这家人的生活变迁。

  81岁的张天赐老家在天津,18岁时被学校分配到了国棉二厂。“那时的石家庄可没现在这么繁华,整个城区范围也不大,四周都是麦子地。”张天赐老人说,1960年,他被工厂派到石家庄工业学院进修。一个人漂泊在外,张天赐只能通过写信向家人报平安。可想说的话太多,他就想办份报纸,记录身边大大小小的事儿,让家人了解自己所有的情况。《曙光报》在那年正式创刊,老人给报纸起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希望生活能够越来越好。“那时只是期许,没想到我们的生活真的越来越好了!”张天赐说。

  进修结束后,张天赐被分到石市水泵厂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水泵厂俱乐部添了一台电视机。第一部国产电视剧《敌营十八年》播出时,片头曲一响起,职工们就像听到了集合号,把厂会议室挤得下不去脚。厂里于是在临街的围墙上凿了个洞,把电视机放进洞里,不光本厂职工,连路人也可以看到了。张天赐记得,虽然当时只有4个台,但那台电视机总是能吸引上百人“围观”,小孩子骑在大人脖子上,虽然看不清,也看得津津有味。这些,《曙光报》都有记载。

  张天赐家的电视机是1981年买的,12英寸、金星牌、435元。老人是个电影迷,很多老电影的经典台词,他都倒背如流。能在家看电影,曾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后来也变成了现实。收音机、VCD等进入家庭后,张天赐迷上了听音乐,积攒了不少磁带和光盘,直到现在仍在使用。

  记者在《曙光报》中,还看到了这样一篇连载文章《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文章中从衣食住行记录了一家人的生活变迁。“小屋面积仅10平方米,除了地面层砖外,全部是土坯,屋顶是裸露的檩条加麦秆。”这句话描述的是张天赐婚后住的第一个房子。此后,张天赐和老伴儿前前后后一共搬了9次家。从土坯房到砖瓦平房,从筒子楼到窗明几净的单元房,一家人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1986年搬到现在住的地方,那时住进60多平方米的房子,心里甭提多开心啦!”回忆起当时搬家时的情景,老人的脸上依然满是兴奋。

  在一篇关于家中灶具变迁的文章中,老人这样写道:“我们亲身经历过粉煤、蜂窝煤、石油液化气、煤气、天然气这五部曲,标志着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也反映出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进步。”张天赐老人说,1984年,他分到了一套液化气罐。第一次见到这个大罐子,一家人都担心安全问题,谁也不敢用。放置了大半年,才试着点火。看到一股蓝色火焰从灶眼中喷出又没有一点灰尘时,一家人都觉得特别新奇,终于不用担心中煤气了。但用液化气也有不方便的地方,扛着气罐换气也很辛苦,还经常遇到没气可换的情况。“可不如现在,天然气通到家家户户。”张天赐说。

  “电器更新换代也特别快,别看我81岁了,电脑也难不倒我。”张天赐说,最早知道电脑,是1996年。单位的主要技术科室都安装了电脑,但因为不会使用,谁也没动过。直到2004年,女儿买了一台电脑,张天赐才开始认识电脑。后来《曙光报》也与时俱进改为了电子版,张天赐开始整理多年来《曙光报》的文章,编成了文选,又着手把自家的故事改编成小说。

关键词:老人,手抄报,石家庄故事责任编辑:解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