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石家庄,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建设者们那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
曾担任过市建筑工程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市建工局局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何思勇,作为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的亲历者,为我们讲述了当年那段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石家庄正在进行闻名全国的‘撞击反射’式综合经济体制改革,为了推动改革进程,专门成立了“招贤办公室”,面向全国招揽人才。
何思勇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吉林省一所设计院工作,在看到报纸上的招聘信息之后,何思勇毅然决定和同为工程师的爱人一起报名,很快便被录用,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到建筑工程局下属建筑公司工作。
1982年,何思勇夫妇拎着行李坐火车来到石家庄时,第一印象是感到整个城市十分空旷,只有刚竣工的燕春饭店矗立街头,分外醒目。“石家庄的第一栋大楼是燕春饭店,13层;第二栋是电报大楼,12层。这两栋楼从设计、论证到施工,经历了漫长艰难的过程,也积累了从零开始的经验,这是石家庄高层建筑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何思勇说,“1983年竣工的棉二宿舍是全市第一栋高层居民住宅,16层,它和1985年竣工的14层的十二化建宿舍,在建筑工艺、施工预算、水电暖设计等方面,都为后来的高层住宅建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当时影响很大。”
“城市的发展由于受土地资源限制,要向空间要面积,高层建筑就成为了现代化城市的标志。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大城市争先恐后发展高层建筑,石家庄也不例外,一眼望过去不能全是地平线,我们要有各种高层建筑构成的优美的城市天际线。”何思勇说。
随着建筑装备和材料快速发展,1986年之后有了百米塔吊和预拌混凝土,同时,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也提高了建筑设计能力,石家庄陆续出现了更高的大楼。“银泉酒家18层,劝业场18层,工业品贸易中心26层,省电业局调度楼29层……从1980年到1989年,石家庄一共建成高层建筑37栋。”说起这些高楼,何思勇如数家珍。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石家庄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说起这一时期的重点城市建设项目,何思勇认为北国商城当属一个。“北国商城是在解放路商场拆旧的基础上修建的,它当时的设计方案考虑非常全面,包括停车场地、出入口、仓库等都想到了,我那时几乎每天都要去工地看。”
除此之外,钢结构电视塔因其极高的施工难度也给何思勇留下深刻印象,在工程师和建造者们的努力下,电视塔最终以280米的高度,成为当时华北第一、全国第二的高耸建筑,直到今天仍是石家庄的城市地标性建筑。
1995年,正定国际机场正式通航,结束了河北省没有民用机场的历史。何思勇亲自参与了T1航站楼建筑群修建的有关工作。“当时,波音747、空客380这样的特大型飞机还不能停。而不久前,正定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标志着它正式跨入‘千万级’行列了。”何思勇说。
“从北国商城到先天下、万达等城市综合体,再到下一步的CBD中央商务区,代表着我们城市建筑和商品经济跨越式的发展。石家庄已经具备了现代化都市的规模。我以自己能参与、经历这一切历程为荣。”何思勇感慨地说,石家庄的变化和自己刚来的时候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向着现代城市飞速发展
除了商业建筑和公共设施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居民住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小区建设如雨后春笋。”何思勇说,1993年竣工的联盟小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清晰,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先后被授予“石家庄市优质住宅小区”“河北省优质住宅小区”“建设部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金牌奖”等光荣称号,在当时成为小区建筑的优秀典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市城市建设大发展的时代。“施工技术上,我们引进了深基坑灌注桩支护;模板工程用了钢模,可以反复循环使用;钢筋工程采用了更先进的焊接法,以代替过去的绑扎法;混凝土的搅拌技术、振捣技术,高标号混凝土的制作技术等都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发展。”工程师出身的何思勇说起建筑技术的发展简直信手拈来。
他说,不仅建筑技术有了巨大进步,石家庄还是最早采用招投标方式实现工程承包的城市。工程招投标制的建立与实行是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单纯运用行政办法分配建设任务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是保护市场竞争、反对市场垄断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建设单位作为责任主体的地位更加明确,谁盖房子谁负主要责任。同时工程招投标制度不断完善,对施工单位更加注重诚信和综合性考察。在建筑市场上,除了甲方、乙方之外,还增加了招投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督等第三方机构,使建筑行业整体更加优化。”
展望未来,何思勇说,石家庄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在向着现代省会、经济强市的目标飞速发展,在国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进程的背景下,目前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石家庄的城市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建设成为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