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石家庄学院学生小李像平时一样来到食堂买饭,可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一卡通”上竟“凭空”多出了720元钱。“这钱是哪儿来的?”诧异的小李找到老师询问才知道,原来这是学校新出台的“隐性资助困难学生政策”。该政策依托大数据分析,确定符合资助条件的学子,再将补助悄无声息打到学生手中。充满“人情味儿”的资助方式,既让贫困学子得到了急需的帮助,也保护了他们的隐私和自尊心。
小李之所以会得到这笔“隐性”补助,是因为学校对她的“一卡通”消费情况进行了大数据分析。数据显示,小李本学期几乎每天都在食堂用餐,但消费金额却远低于平均水平。随后,老师又通过走访核实,了解到小李确实在生活上存在困难,最终认定她符合隐性资助的条件,于是这笔钱便悄然打到了小李的“一卡通”上。“这样的补助方式很有‘人情味儿’,既保护了我们的自尊心,也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享受到了实惠。”小李感慨道。
“学校在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助学体系的同时,引入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隐性资助政策,目的就是在兼顾公平的同时,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与隐私!”石家庄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负责人宋建卫介绍说,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学校专门制定了《石家庄学院困难学生校内生活补助的实施办法》,2020年以来,学校已经有339名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享受到了隐性资助的“福利”。
在确定隐性资助的对象前,石家庄学院会首先利用大数据筛选,对近百万条学生食堂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内容包括学生消费频次、平均消费金额、日消费总额、月消费总额等重点指标。之后再通过综合分析比对,剔除因学生节食、在外就餐等原因导致与真实情况不符的“干扰数据”。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后,学校还会通过实地走访,对筛选出的学生家庭情况、日常消费等情况进行核实,以确保最终结果准确无误。
一旦被确定为符合隐性资助条件的学生,无需自己申请,学校便会每学期在该学生的“一卡通”账户中直接存入720元的补助,这便是隐性资助的全部过程。
和小李一样,小程是另一位隐性资助政策的受惠者。虽然家里确实存在困难,但以往在申请贫困生补助的时候,她总有些自卑,感觉要“低”同学一头,可如今学校的隐性资助政策,让她彻底解开了心结。“这种资助方式消除了大家的顾虑,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热情,促使我们今后更加积极回馈社会,帮助他人!”小程说。
“隐性资助模式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今后我们会继续将‘扶困’与‘扶志’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创新完善工作方法和模式,形成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因此受惠,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宋建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