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80后”剪纸传人栾瑞花剪了40多幅记录抗疫故事的作品,用一把剪刀剪活了一个个人物形象,用她自己热爱的方式记录内心的感动。在太行山村东尖山村里,栾瑞花坚持着她对剪纸热爱的同时,也用剪刀带动当地人致富,让当地古老的文明得到延续。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河北石家庄井陉县栾氏剪纸第六代传人栾瑞花的一双巧手里,变成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或精致逼真的花鸟虫兽。受姥姥和母亲的影响,栾瑞花五六岁就对剪纸有了兴趣,从起初的模仿到后来自己钻研新剪法,从最开始从简单的小动物、喜字着手到如今创作巨幅作品、私人定制作品。
栾瑞花还记得,因为太沉迷于剪纸,还在上小学的她把作业本剪了,结果因为交不上作业而被老师罚站。栾瑞花说,她所在的井陉县是个千年古县,民间技艺较多,明清时期剪纸艺术在这里广为流传。在她的记忆中,母亲常坐在炕上剪纸,每到过年,家里的窗户、衣柜上都贴着母亲手中剪出的“神奇”,为缺乏娱乐生活的年代增添了乐趣和色彩。
结婚后,栾瑞花白天出去打工,晚上才有自己的时间享受剪纸带来的乐趣。后来,栾瑞花辞去了工作打算全身心投入到剪纸中,除了丈夫和父母支持,身边的亲朋好友都不看好她,“其实他们是不明白山沟沟里的剪纸也是文化”。
2015年,栾瑞花成立了井陉县瑞花剪纸艺术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后,她的第一件作品是轰动当地的一幅逾8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剪纸作品。为了这幅作品,她耗费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她用剪刀替代了画笔,每一处细节都精心构思,人物眼睛等细节都不敢马虎,生怕剪断了从头再来。在栾瑞花的剪刀下,画中鳞次栉比的房屋和船只,来来往往的市井小人物,街道上的一景一物等都获得了“新生”。
在栾瑞花的剪纸作品中,最多的就是反映一种叫井陉拉花的当地传统舞蹈。她说剪纸和拉花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希望把它们都“保留”下来。后来,她也在作品里增加了现代题材和元素,这也使得很多中外人士找她定制作品。
栾瑞花的剪纸公司成立后不久,她就创立了瑞花公益社团,致力于井陉县内扶贫济困。成立初期,主要培训村里的留守妇女,传授她们剪纸技术,并收集旧衣物发放给农村有需要的村民。后来她还搭建平台帮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等,线上公益也转移到线下,让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中来。因为解决当地一些留守妇女就业问题,2016年,栾瑞花还被评为“美丽河北·最美创业之星”。
如今,栾瑞花正在读计算机专业的女儿也打算毕业后回到山里,将所学的知识和传统的剪纸结合,把井陉剪纸传承下去。
越来越多的山外人对剪纸产生了兴趣,来到村里找栾瑞花学习剪纸。而东尖山村的村民也意识到“不起眼”的剪纸是文化,需要传承,纷纷找到栾瑞花学习。栾瑞花则经常把附近几个村子会剪纸的老人请过来,和村里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把剪纸技法传给年轻人。
“只要有热爱,文化就有了延续。”栾瑞花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