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石家庄故事

女教师退休患癌 去世后捐献遗体

来源: 燕赵晚报  作者:陈思帆
2020-12-05 10:32:12
分享:

从事教师行业36年,离世后如愿捐出遗体。“亲爱的陶老师,您一路走好!”12月4日,在河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门前,陶雅会老师的同事、好友、学生聚集在这里,送别这位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中心的老师。

亲朋挥泪相别 了却她生前遗愿

告别仪式现场,许多人泣不成声,挥泪相别。众人向陶老师鞠躬、敬献鲜花,致敬她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是她的第一届学生,我的儿子也是她的学生,这更加深了我们师生的感情。知道老师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先是感到很震撼,随后就是无比的敬佩。我的老师在生命的最后,又把自己奉献给了医学事业。我们会以老师为榜样,这种崇高的品质也在深深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陶雅会的学生李克荣说。

这位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人民教师,退休第2天查出肺癌,就开始了与癌症病魔的艰苦斗争。2016年12月底,年满55周岁的陶雅会正式退休。2017年1月初,陶雅会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经历了4年与病魔的顽强斗争后,终因治疗无效于2020年12月2日凌晨去世。按照其遗愿,她的遗体将用于医学研究。

“我最终理解了父母的决定”

生前,陶雅会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去世后,她将眼角膜以及遗体捐赠用于医学研究,为社会留下了更多的希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陶雅会作为人民教师的座右铭。陶雅会老师1980年12月参加工作,先后从教于维尼纶厂子弟学校、化肥厂子弟学校(现已并入石家庄市第12中学)和石家庄市第22中学,36年的教师生涯让她桃李满天下。

患病后,陶雅会的同事、朋友、历届学生多次来看望她,给她送来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她也一直在考虑如何将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一个偶然的机会,陶雅会从报刊文章中得知,她学生时代的恩师楚装同志在逝世后,选择丧事从简,遗体捐赠给协和医学院作科学研究。恩师的榜样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难以磨灭的种子。2018年中旬,陶雅会正式向家人提出了捐赠遗体的想法。

“我一开始很难接受,但是我能理解她的想法,她作出这样的选择,对于我来说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她还一直跟我父亲讲,希望他作出同样的选择。”陶雅会的儿子李丁说。

在一遍又一遍与丈夫、儿子沟通自己的想法后,陶雅会终于获得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2019年初,陶雅会通过石家庄市红十字会联系到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中心,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按下了自己鲜红的手印。丈夫李进华也在妻子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下,进行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

遗体捐献者大都有“三高”特点

遗体捐献对于医学教育事业而言,具有很高的意义和价值。随着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自己死后进行器官和遗体捐赠。

“我们学校的遗体捐献中心是2006年成立的,当时捐献的数量也比较少。从2016年开始到现在,捐献数量每年以60%左右的速度增加,今年捐献了52例,用于医学的科研工作、临床医生的诊断和科研工作以及解刨学教学。”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中心负责人赵长义说,遗体捐献有三个原则,即自愿、无偿、和谐。

赵长义告诉记者,以他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来看,遗体捐献者有“三高”的特点。

第一是年龄高。在遗体捐献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些老人在去世前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遗体捐献事宜,辞世后家人帮其了却了心愿,非常值得尊敬。

第二是知识层次高。赵长义通过统计,发现在遗体捐献者中,高学历的专家、教授等知识分子,以及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等人士,都是遗体捐献者的主要成员。

第三是道德情操高。赵长义称,还有不少遗体捐献者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拥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同时有为社会全心付出的想法,这也是所有遗体捐献者的共同特点。

“许多捐献者和捐献者的家属跟我们说,希望得相同疾病的人,不要受到痛苦和折磨,希望医学能够早日攻克这些疾病。”赵长义表示,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遗体捐献的宣传和行动中,让这个社会更有爱,让国家的医疗事业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女教师,退休,捐献遗体责任编辑:解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