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完成的“水肥高效广适冬小麦新品种石麦22选育与应用”“设施蔬菜生态环境智能调优控制技术及装备”“大葱雄性不育系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及应用”三项研究成果同时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在市农科院建院史上尚属首次。
近年来,石家庄市农科院作为全市唯一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优势,立足当地产业科技需求,积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围绕提高成果产出水平,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原始科技创新,积极开展京石合作,实现强强联合,精准培育科技成果,强化科技服务,加快成果转移转化,为助推全市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市农科院院长田国英表示,该院将以此次科技奖励大会为契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重点围绕节水小麦、双高大豆、农业信息化、特色玉米、蔬菜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农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技术集成,加大优质专用、节水抗逆、绿色高效、适宜机械化的新品种培育力度。继续加强与各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促进石家庄市乃至河北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巩固提升小麦优势学科研究水平,节水高产小麦育种方法实现新突破。利用自主创新的育种方法,育成了一批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保持了国内领先地位。创新了节水优质育种新技术,完成的“节水优质新品种培育及应用”居国际先进水平,“冬小麦节水高产新品种选育方法及育成品种”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育种方法与育成品种被省内外科研院所广泛应用,引领推动了区域水肥高效育种和生产技术进步。通过水肥高效资源创制和育种方法创新,培育的国家、省双审小麦品种石麦22实现了高产稳产与节水抗旱很好地融合,是黄淮麦区近年来具有突破性的小麦品种,连续7年列为河北省节水主推品种,多年来在省内外累计应用面积3005.5万亩,增产小麦8.9亿公斤,新增社会效益20.7亿元,节水16.2亿立方。
开展京石合作,加强与高层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智慧农业研究取得新硕果。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新兴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研究成果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重点开展小麦、玉米育种与绿色生产研究,培育出多个小麦新品种。与北京市农科院在农业信息技术、品牌蔬菜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与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设施蔬菜生态环境智能调优控制技术及装备”项目研究,通过研制低能耗自诊断设施蔬菜环境感知传输设备,构建了设施蔬菜环境智能调控模型,研发了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设施蔬菜精准信息服务云平台,实现了设施蔬菜的精细化和智慧化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技术成果在河北省石家庄、保定、邯郸、廊坊等七个地市24个设施蔬菜生产县累计推广36.77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48亿元。
强化科技服务,拓展大葱蔬菜育种特色学科研究领域,填补了河北省杂交大葱育种的空白。利用三系杂交育种新方法,培育出大葱新品种“青杂2号”,填补了我省杂交育种大葱的空白,提出了大葱周年栽培模式,解决了大葱种植模式和茬口单一问题,改进了国内大葱栽培技术,推动了我国大葱育种技术进步。开展的“大葱雄性不育系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研究,创制的大葱种质资源,在广西、辽宁、河南等地进行了引进及有效利用。大葱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范围遍及全国大葱产区,其中河北、河南、山东、辽宁等地形成了规模化种植,2018-2020年累计推广128.5万亩,平均亩增收1060元,新增利润13.62亿元,2020年河北省市场占有率43.2%。(记者 杜倩倩 通讯员 耿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