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非遗·绝活·民艺

石家庄:祈天大鼓声震四方

来源: 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作者:杨惠玲 张晓峰
2022-07-22 11:37:00
分享:

  石家庄市长安区西兆通镇西庄屯祈天大鼓始于明盛于清,旧称“同乐大鼓”,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2013年经过对原始鼓谱、番目、打法、表现形式及存续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深入研究,重新改编为“西庄屯祈天大鼓”。2015年,西庄屯祈天大鼓被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庄屯祈天大鼓四百多年传承有序,阵容壮观、气势恢宏。

  开阔的滹沱河岸边,西庄屯祈天大鼓队队员按队形排开,身后的旗帜迎风飘舞,急促的鼓点响起,几十副大钹合着大鼓的节奏上下翻飞,闪着灿灿的金光,场面壮观,令人赞叹。

  大鼓文化流传四百余年

  坐落在滹沱河南岸的西庄屯村,是一个明代移民新建村,原属石家庄市正定县管辖,今隶属于长安区西兆通镇。滹沱河滋养了西庄屯四百多年的历史,也孕育了西庄屯四百多年的大鼓文化。

  西庄屯祈天大鼓旧称同乐大鼓,始于明而盛于清,四百多年传承有序。祈天大鼓传承人张殿志介绍,旧时表演时由一面大鼓、一面小鼓、二十余副大铜钹、两三副小锣小钹组成。虽然当时大鼓的配置十分简单,但鼓谱却很长,分十三大番、七十二小番,番番都有名称,如第一番大引子、第二番花大锤、第三番小引鼓、第四番野鹊头、第五番野鹊尾、第六番翻大锤、第七番马翻蹄、第八番大磕牙、第九番大引鼓、第十番十垛子、第十一番猴钻山、第十二番上鳌山、第十三番下鳌山,保留至今,完整无缺。

  改编大鼓重在传承发展

  西庄屯大鼓属原始村民的集体创作,凝聚着二十几代人的聪明智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它也反映了西庄屯先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对研究明清以来滹沱河两岸农村的民风、风俗、农耕文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大鼓文化,2013年,西庄屯村和有关部门通过梳理、挖掘、改编,将同乐大鼓改编为西庄屯祈天大鼓。

  改编后的祈天大鼓重在继承、贵在发展,配置改为七面大鼓、二十面小鼓、四十多副大铜钹、十三面旗幡。“我们现在的表演多采取广场定点式。”张殿志介绍,最大的一面鼓竖置中央位置,与地面呈130度角放置,左右各三面大鼓,呈弧形平放围拱两翼,十三面大旗竖立在鼓阵后面,鼓阵前方是不断变换队形的钹阵。“我们还根据明代农民服饰的特点精心设计了鼓手的服装,样式简洁古朴、色调含蓄内敛。”

西庄屯祈天大鼓最大的一面鼓竖置中央位置,与地面呈130度角放置,擂响声震如雷。

  希望大鼓能够一直敲响

  西庄屯祈天大鼓所在区域以西兆通镇西庄屯村为中心,影响到周边十几个村庄。

  68岁的张殿志介绍,祈天大鼓最早有记载的传承人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张士选。“我从小就跟着第四代传承人郝纪星、郝玉学学习鼓艺,是第五代传承人。”2015年,西庄屯祈天大鼓被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去大鼓表演都是男人上阵,现在巾帼不让须眉,大鼓队里有了许多女同志的身影,第六代传承人党兰巧就是一位女同志,她们表演起来一点也不比我们男人差!”张殿志笑着说,如今周边村庄的人也经常过来学鼓,“我们大鼓队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参加历年石家庄市民间花会表演是西庄屯祈天大鼓队的一个传统。从1986年起,西庄屯大鼓连续15年参加正定县正月十五民间花会演出活动,屡获殊荣。壮观的阵容、恢宏的气势、独特的风格,展现了西庄屯祈天大鼓极强的震撼力。

  “从2010年开始,我们这些传承人就义务向村民及学龄儿童传授祈天大鼓鼓艺,希望大鼓能一直在我们西庄屯敲响。”张殿志说。(记者 杨惠玲 张晓峰)

关键词:石家庄,鼓,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