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沿线26个传统古村落,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吃上旅游饭
一条天路,带火一条旅游经济带
群山、密林、村落、梯田……7月6日,记者驾车行进在井陉太行天路上,山水美景尽收眼底。这条路,犹如一条飘动的丝带,串起沿线26个传统古村落,以及多个革命历史遗迹,同时也将发展的机遇带进深山。
2019年,60.4公里的井陉太行天路全线贯通,一度成为骑行爱好者打卡的网红路。此后,这条路被省交通运输厅评为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热度持续不减。
天路连古村,织就好光景。依托这条路,井陉县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整体发展”为引擎,结合各村落资源禀赋,分类保护利用,打造“有文化、有故事”的特色旅游片区,不断促进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和传统村落的整体发展。去年,“井陉太行天路古村落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早晨8:00
天路“山货大集”人声鼎沸
7月6日,周六。早上8时,井陉县狼窝村村民刘淑霞准时来到天路“山货大集”上。
“山货大集”设在高家坡村村口的这段天路上。这是从井陉西柏山村进入太行天路后,第一个较大的停车点。
“今天是周末,大集上游客多,比平常卖得好。”说话间,刘淑霞已将货品摆上货架。笤帚、灯笼、葫芦挂件、健康锤……20多种小物件,都是用高粱苗手工编制而成,上面还精心地拴着鲜艳的中国结。
此时,来自周边村里的老乡们,已经支好了摊儿。饸饹、手擀面等乡土美食香气扑鼻,小米、花椒、粉条等土特产琳琅满目。
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在这里停下来。“这个炊帚不错,给我拿一个。”“高粱苗做的葫芦挂件,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也要一个。”不一会儿,刘淑霞的摊位前就围满了人。她告诉记者,最多的一天,她卖了1200多元。
农民刘淑霞,还有一个身份——河北秋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主管。这家公司,因天路而生。
距“山货大集”不远的高家坡村石韵公园里,有秋辉公司的展厅,高粱苗编制的上百种手工艺品在这里集中展示。公司负责人梁东海是狼窝村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这个文创项目去年11月落地。他们在附近的于家村租地,种了300亩高粱,组织80多名农民学习编制技术。“老乡们拿的都是计件工资,干得熟练的话,一天收入300元不成问题。”
“现在,天路‘山货大集’是我们村的金字招牌。”高家坡村党支部书记高丽军说,过去高家坡村基础差、底子薄。有了太行天路,村子仿佛一夜之间从穷山沟里“拉”了出来。以前不起眼的红薯、萝卜、玉米面等,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抢手货。
太行天路通车后,高家坡村在村里建了130亩采摘园,除了吸引游客前去观光采摘外,采摘园里的水果蔬菜还能供应“山货大集”。高丽军说,春季他们在大集上卖野菜,夏季卖桃,秋季卖柿子,冬季卖红薯和粉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土特产供应。”
中午12:00
大梁江村农家院迎来新客人
一路看山听水,一路访古探幽。
7月6日,来自黑龙江的游客“卤蛋”沿着太行天路驾车来到大梁江村。“卤蛋”是她的网名,她将用这个名字注册自媒体账号,以井陉传统古村落为主题,把系列短视频发到网上去。
大梁江村,是她此行的第一站。村口,一株古树见证着古村历史。据考证,这株老槐树植于唐代,树龄已超千年。千年过去,它依然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村庄隐藏在群山环抱中。山坡上,石头房子高低错落,层层掩映。大梁江村拥有162座明清古民居,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非常惊艳,不虚此行!”“卤蛋”拿着手机,一直拍个不停。
中午12时,“卤蛋”走进村口梁福庆家的农家院。柴火灶上,大锅菜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一旁的桌子上,拌野菜、炖土鸡等地道的农家饭,香得让人直咽口水。
“天路一通车,我的农家乐就开了张。”梁福庆说,太行天路成为网红路后,外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小院的生意也是越来越好,每年收入两三万元不成问题。
小院里,两棵大树结满了果实。一棵是苹果树,一棵是杏树,都是30多年树龄的老树。树荫遮满了整个院子,游客享受着夏日难得的清凉。
“目前,我们村里已经开了7个农家院。”大梁江村党支部书记梁顺义说,村里有油坊、酒坊等古法技艺作坊,游客们对这些传统手艺特别感兴趣,“我们正在修缮这些老作坊,在展示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游客的体验。”
“不走了,我打算在大梁江村多住几天。”“卤蛋”说,光大梁江村这一个村子,就能做出很多条短视频来。
晚上20:00
吕家村民宿的灯光接连亮起
夏日的夜晚,总是来得晚一些。
夜色,像一块宽大无比的幕布,悄悄拉开,罩住了山川、乡野。晚上20时,随着夜幕降临,吕家村的百盏路灯接连亮起,依山而建的石头房子一一被灯光照亮。眼前的小山村流光溢彩,犹如披上了一件华丽的盛装。
一座石头窑洞改造成的咖啡馆里,有人在捧着书沉思。半山腰的观山餐厅里,食客品尝着当地野菜做成的精致菜肴。
“吕家村,四面环山,位置偏僻,是地地道道的‘吕家’村。”村党支部书记吕军说,“你可能想象不到,我们村常住户不到50户,冬季常住人口只有80人左右,除一户外迁户外,其余全部为吕姓。”
闭塞,在太行天路修通的那一刻,被打破。
在一处石头砌成的小院里,民宿经营者白莹莹正在电脑前处理订单。在吕家村,白莹莹经营着7个民宿小院。她给自己的小院起了个非常女性化的名字“她的院儿”。“基本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客房都会订满。来这儿的游客,不少都是回头客,他们就是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发发呆。”白莹莹说。
白莹莹是石家庄市人,太行天路刚开通的时候,通过朋友的微信知道了吕家村,于是在这里投资开起了民宿,成为一名“创客”。最初,她先租了3个院子,没想到经营状况不错,后来扩大规模,陆续又租下4个院子。
吕军告诉记者,目前在吕家村,共运营着21个民宿小院,还有10个小院也将在今年国庆节前开张。“归巢”“造物”“燕子小院”“她的院儿”……不同的民宿品牌,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民宿里的很多东西都是就地取材,保持着古村落的原始韵味。
开民宿,对“创客”们来说,有了可观的投资回报;对赋闲在家的村民来说,多了一个“饭碗”。
吕家村村民梁巧梅,今年60岁,在“她的院儿”里做管家已有两年时间。“我真没想到,已经是这个年纪了,还能在家门口挣到钱。”梁巧梅说,作为民宿的管家,她每月能拿到保底工资2100元,再加上其他奖励和补助,月收入能超过3000元。
太行天路,不仅是一条旅游路,更是一条致富路。
依托这条路,井陉县着力打造太行天路旅游经济带,提升吕家村、于家石头村等中国传统村落档次,提高路衍经济发展能力,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传统村落的特色民宿、“山货大集”的绿色果蔬、风情商街的陶瓷卖场、旅游驿站的区域品牌产品……2023年,井陉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的1.21万元提高到1.96万元,越来越多的农民不用走出深山,也吃上了旅游饭。
延伸阅读
“四好农村路”,让阡陌变通途
乡村因路而兴,村民因路而富。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十年来,我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一条条农村公路将自然村组、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紧紧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拉动了农村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保障。
我省编制了《河北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目标。出台《河北省公路条例》,设置农村公路专章,明确县级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和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的具体职责。省交通运输厅将“四好农村路”建设纳入交通项目劳动竞赛范畴,建立集体会商、信息交流、督查检查等工作机制,组织协调、整体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民生工程各项工作。
成环成网,由通至畅。十年间,我省新改建农村公路8.15万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18.2万公里,居全国第10位。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9%,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到99.8%,2000人以上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到87.4%。
好路是养出来的。为维护好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我省积极探索管理养护领域发展新模式、新举措,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补助资金保障、日常养护补助资金保障、先养后补养护工程项目管理、省级养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以及省以上农村公路补助资金与管理养护考核结果挂钩等五项机制,总结出邯郸市、昌黎县等深入实施“路长制”,迁西县、衡水市冀州区等创新养护生产模式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适合我省农村公路发展特点的典型经验和案例,为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
目前,全省路长设置率100%,县、乡管养机构设置率100%,农村公路列养率100%,优良中等路率超过90%,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累计达到31个,数量居全国第3位。“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主抓、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逐步形成。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省还将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进农村公路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推广农村公路和经营性项目一体化开发模式,盘活农村地区资源,推动更多地方实现“因路而兴”“因路而富”。(记者 李巍 通讯员 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