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石家庄讯(记者张霖)近日,记者来到深泽县杜社村,宽阔、整洁的马路,红瓦、白墙、灰裙的临街建筑,一望无际的“葡萄长廊”,犹如一幅田园画卷。
“你这是560斤,你这是680斤。”村民们正在有条不紊将刚摘的葡萄称重,旁边的收购商在记录着每一组“收获”。“我今天装了8000斤,这儿的葡萄口感不错,拉回去很好卖。”来自山西朔州的采购商说。
深泽县杜社村葡萄园。 资料图
杜社村是冀中平原上一个仅有800余人的小村庄,由于地处滹沱河故道,土壤沙化严重,以前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光棍村”。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村民就开始尝试种植葡萄。然而,由于种植品种单一、管理技术不过关等原因,种植户辛苦多年只落个“赔本赚吆喝”的尴尬局面。
“我种了六亩‘乒乓球葡萄’和两亩‘摩尔多瓦葡萄’,这两个品种的成熟季节不一样,‘乒乓球葡萄’在七月中旬就已经成熟,‘摩尔多瓦葡萄’要在九月以后才能成熟。”杜社村村民向记者介绍说,他种植葡萄已有十几个年头,以前因为种植技术不行,每亩地只有2000多斤的产量,质量也不行,仅能保本。“后来通过县里的指导,不断改进种植技术,引进新品种,现在每亩地产量能达到5000斤左右,每亩收入10000元左右。”
“摩尔多瓦”葡萄。 记者 张霖 摄
近年来,深泽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葡萄产业向“名、优、新、特”品种转变。杜社村两委班子主动走出去,与河北农大、河北省林科院、国家葡萄协会等单位对接,积极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和名优新品种。该村根据市场行情,将葡萄品种由原来单一的“巨丰”发展到早熟的“美夏”“维多利亚”“夏黑”“摩尔多瓦”,中熟的“紫脆无核”“紫藤”,晚熟的“克伦生”等20多个品种,同时利用温室葡萄、冷棚葡萄种植模式,将葡萄的收获期延长到7个月。村里还成立了“葡萄协会”,注册了“杜社紫玉”商标,葡萄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1800多亩。
杜社村党支部书记康彦巧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们村是华北地区品质最好的葡萄产区之一,素有‘冀中平原吐鲁番’的美誉。从5月20日到11月底,来我们村都能品尝到新鲜的葡萄。
杜社村积极组织村民到先进葡萄栽培区参观学习,到一线消费市场调研,引导果农开阔眼界,转变观念,积极走设施栽培、错季成熟的发展道路。为鼓励群众接受先进生产栽培模式,在村两委班子的帮助和引导下,该村共建成葡萄冷棚100余座,占地30余亩的高标准设施农业葡萄大棚9座;专门划出村集体的200亩承包地作为设施栽培基地,总投资1100万,建成了61个高标准的设施蔬菜日光温室,不仅促进了农户增收,还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有机蔬菜的发展,拉动了运输、包装、加工产业的发展。
杜社村的葡萄实现了错季上市,延长了生产期,种植效益提升了四五倍,许多村民靠葡萄发家致富。村里盖起了小楼房,60%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许多村民还在县城里买了房。
葡萄酒堡。 记者 张霖 摄
村民富裕起来了,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杜社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了5000米葡萄长廊,建设了冷库、葡萄酒堡、生态葡萄农庄等基础设施。2016年,杜社村被评为省级“旅游精品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秉持‘农业+’发展思路,以葡萄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现代农业服务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促进村庄产业升级。”杜社村党支部书记康彦巧信心满满地说,目前村里正在筹建20户“农家乐葡萄体验馆”,让城里人亲身体验农村生活和葡萄种植过程,一个集采摘、旅游、品葡萄酒、吃农家饭为一体的葡萄旅游村正在逐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