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石家庄新闻

用智慧和创新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来源: 燕赵晚报  作者:杜倩倩
2019-09-19 09:19:00
分享:

  在外人眼里,层峦叠嶂的大山是令人神往的无限美景,但在井陉县,巍峨的高山却锁住了村民出行的脚步,也屏蔽了外界发展的蓬勃脉动。修一条路,让山里山外快速连通;修一条路,让守着“金山银山”的日子不再清苦。这副担子,历史性地压在了井陉县交通建设者身上。

  开拓创新、勇于创造是井陉太行“天路”精神的力量源泉。在山区修路,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更大的考验。面对资金、工程技术等种种难题,不论是“政府主导、乡镇主体、群众主力”的合作修路模式,还是高坡铺油的技术突破,再到“矿坑剧场、旅游驿站”的精品打造,沿途“种瓜点豆、彩色绿化”的亮丽景观,井陉人都用智慧和创新,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创新修路模式 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井陉‘天路’工程的主要功能是在保证通行的前提下服务旅游业发展。为此,在建设中走了一条先通后畅、逐步提升的路子。”石家庄交通勘察设计院原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吕禄祯一直是井陉太行“天路”工程技术指导,最初“不打隧道不能铺筑”也是他提出来的。“井陉‘天路’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过程。”吕禄祯说,按照最初设想的国家二级山区公路标准,修路的确需要打隧道,不过考虑到井陉县的实际困难,和“天路”乡村旅游公路的实际功能性质,采取了折中办法,不打隧道先把路修起来,保证发展需要,将来有条件再逐步提升,这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同时,为了满足旅游需要,施工队将最初计划的路宽8米,拓宽到了12米,在一些有条件的重要节点则拓宽到了16米甚至更多。“目的就是为了给将来在路上建设驿站、公厕和观景台等服务设施预留足够空间。”吕禄祯说。

  如今,走在秋风送爽的乡间路上,小菜园、小花园等浓郁的乡村田园气息扑面而来,独具匠心的陶瓷、鹅卵石等元素让过往游客赏心悦目,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让该县独有的古村落和山水资源禀赋变得炙手可热。为突出乡村路网品位特色,井陉县专门聘请中建集团专业团队操刀,对贯穿6个乡镇27个古村落的“天路”沿线因地制宜进行种瓜点豆、多彩绿化。目前,已完成沿线绿化6100亩,荒山绿化8000亩,井陉太行“天路”沿线绿树成荫、花海成片。

  在修路过程中,张家井村有一座400多米长的山体,爆破后60万立方米的石头可愁坏了施工队伍,清理石头不仅费时费力,还会污染环境,怎么办?建立临时搅拌站!将这些石头就地取材,碎成石子,用于道路的“水泥稳定碎石层”的铺设。仅此一项就为铺设“天路”节省了90多万元的花销。

  据初步统计,“天路”修建过程中,共挖运土石方118万立方米,最后却没有任何弃渣。因为通过就地取材,科学统筹,将这些土石方都填埋了矿坑,做了路基碎石层。

  针对资金短缺、施工难度大等问题,井陉县创造性地提出了“合作修路”模式,整个工程由县政府主导,沿线乡镇为分标段责任主体,各村为自村路段建设主体,乡、村负责打好路基、修通坯路,县政府负责铺设沥青。这一方面改变了过去政府为主体、承建商和工程队预算造价虚高的情况,节约了资金,花小钱办了大事;另一方面调动了群众积极性,沿线群众不计损失主动配合占地、迁坟、移树等工作,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勇于担当责任 打好修筑“天路”攻坚战

  井陉县的南张井村,因地处大山深处无法与外界沟通,始终处在深度贫困中,让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除了无奈就是叹息。

  “我一直想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2016年底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一条旅游环路,要穿过我们村,我感到改变小山村贫穷落后命运的机遇到了!”时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尹国红说。

  对于修路这样的大事,有的老乡不理解,有的说“自己还吃不饱呢,拿啥修路?”还有的说“上级不拨资金,根本干不成!”

  “你们看看咱村,连个公交车都进不来,村民们走得走,搬得搬,再过几年,咱们这村子都没了。”尹国红越说越激动,“大家伙再想想,咱们村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虎火,路修好了,游客多了,咱们就能走上富裕的路子了呀!”他的一番话,鼓舞了大家的士气。

  干群的思想统一了,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修路资金怎么办,谁来出?”尹国红说道:“钱,我先垫上,不够我再出去借。”尹国红拍了板。就这样,修路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在井陉太行“天路”的规划方案中,秀林镇是线路的入口,在离入口不远处,有座山叫鸡鸣劫,当地流传着“鸡鸣劫、鸡鸣劫,每走一回都是劫”。因为这座山全是坚石山体,开凿难度巨大,祖辈们修路时只能是顺坡就势,修出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小路,导致这里时常出现车毁人亡的事故。

  从鸡鸣劫到入口短短2公里,却有近100米的落差,原设计方案是从鸡鸣劫到入口绕8道弯盘旋而下,虽然原设计方案工程量小,但仍解决不了潜在的交通隐患。

  作为秀林标段的负责人,镇党委书记赵建忠一次又一次爬上鸡鸣劫勘察地形,为了长远发展着想,赵建忠冒着工程量加大、竣工延期的风险,果断作出了更改路线的决定——愚公移山、劈山填谷!把横亘在于家乡和秀林镇的鸡鸣劫山体,下挖20米,挖出的30万方土石填平沟谷,甩直8道弯,从谷底直穿鸡鸣劫,打通了与于家乡的路段,形成了直逼天边的一条大通道,“天路”的名字由此叫响。

  努力克服困难 续写干事创业篇章

  西柏山到大梁江的路段,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样本。在设计初期,专家给了三个方案:一个是迁出炸药库,投资至少3000万元,而全部工程的启动资金仅有900多万元,缺口实在太大;另一个是打通隧道,投资上亿元;最后的方案是,全线高度落差大,不具备施工条件。

  “几个方案说来说去都不可行,怎么办?到底能不能干?”该县公路站工程科副科长程海平看出了大伙的顾虑,他鼓励大家,“这点困难算什么,就是爬,也要把路线给定下来!”短短10天时间,他带领着技术人员爬遍了每一个山头沟壑,往返里程相当于从井陉县城到石家庄市区步行两个来回。

  从施工进场开始,“质量就是生命”成了他们的共识,面对为了节省资金由老百姓先期修出的简易路基,他们从底基层、基层到面层,一层一层挖,一层一层压。每天程海平从山下爬到山上勘测数据,一天步行下来至少4万多步。为了核实一个准确的数据,他要往返几十里山路,同事们看到他那么辛苦,都劝他说:“老程,差不多就行了啊。”他却说:“不行啊!就是差1厘米也不行!”

  这个路段海拔落差500多米,有的点位坡度在17度以上,铺设沥青的摊铺机无法进场,他们就用铲车一车一车往上端,再把压路机牵引到高位一次一次轧,尽管工程量比以往翻了一番,但施工质量却没有丝毫降低。

  修建“天路”,短短22个月全线贯通,这一速度刷新了史上山区修路的纪录,这些靠的是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们超常规的付出。工程科副科长梁英文,每到中午吃饭的时间,尽管距项目部仅有短短的两公里,但为了节省时间,他和工人们一样都是在工地上一块吃,路边的石头当成了餐桌,没有水洗手,馒头捏在手里就是一个黑手印。

  勘察路线、回填、铺沥青,梁英文往往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常常喝不上水,同事们知道他患有肾结石,都劝他:“该歇就歇,别硬撑着。”他却说:“没事,老毛病了,过两天再歇。”但日复一日,他始终在一线坚守着。

  修路难,难在生活条件的极端艰苦。在600多个日日夜夜里,50多名施工人员睡在不足90平方米的废旧厂房,冬天挡不住的,是无孔不入的冷风倒灌;夏天赶不走的,是无处不在的蚊虫叮咬。然而,他们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他们知道,使命必须有人担当。

  正是有着这样一批自强不息、敢打敢拼、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交通人,凭着过硬的优良作风,不仅打通了“天路”西线,还在仅仅半年时间内,用他们艰苦卓绝的付出,打通了天路“东线”,续写了新时代交通人奋斗创业的壮丽篇章!

关键词:井陉天路,创新精神,修路责任编辑:解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