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石家庄风物

石家庄构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作者:董昌
2022-11-22 21:01:01
分享:

  兜底保障有力度、普惠供给广覆盖、高端服务有选择、医养康养教养相融合

  石家庄构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

  力争到2025年,全市养老机构达到500家,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达到6万张,其中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托育机构(含幼儿园托班)达到800家,托位数达到48100个,实现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6个

石家庄市际华苑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室外活动。河北日报记者 董昌 摄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如何更好地服务“一老一小”,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养老托育服务需求?近日,石家庄市研究出台了《“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围绕兜底保障有力度、普惠供给广覆盖、高端服务有选择、医养康养教养相融合,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养老机构达到500家,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达到6万张,其中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托育机构(含幼儿园托班)达到800家,托位数达到48100个,实现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6个,基本实现服务对象由特定人群向社会公众扩展,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服务需求由“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老有乐养”的跨越。

在桥西区振头街道普爱养老照护中心,工作人员陪伴老人进行日常锻炼。河北日报通讯员 张文静 摄

  统筹规划,提升养老托育服务保障能力

  服务“一老一小”,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全域统筹、全局规划。

  围绕加快补齐养老托育服务短板,石家庄市提出实施“兜底保障”设施提升工程,推进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从2021年至2025年,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由中央、省、市、县财政出资建设,对灵寿等13个县(市、区)26所公办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增设失能人员生活服务照护单元以及医疗护理、康复服务等医养结合照护单元,照护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实行公办公营或公办民营运营方式。实施公办养老机构床位增量计划,从2021年至2025年,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实现新增养老床位3500张。进一步扩大托育服务供给,2022年底前,托育机构达到280家以上,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2.4个以上;每个县(市、区)完成县级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建设,2025年建立市、县、乡三级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体系。

  发展普惠性养老托育服务。实施普惠养老、托育专项行动,建设一批普惠性养老和托育服务机构。重点跟进实施市老年养护院二期工程项目等9个大型养老项目工程,预算社会资本总投资36亿元以上,实现新增养老床位9000张以上。到2025年,全市新增普惠性养老床位12000张以上,普惠性养老床位占养老机构总床位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每个县(市、区)建成至少1个公办或普惠性托育机构。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支持养老护理员培训和老年社会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到2025年,培养培训150名养老院院长、3000名养老护理人员、1000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幼儿教育、健康护理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备良好基础的高等和职业院校,加快课程建设,培养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到2025年,全市婴幼儿保育人员达到3000人、托育机构负责人达到100人、卫生保健人员达到100人。

  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市场化。吸引市场化力量与社会资本进入到养老托育服务领域,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建立健全养老托育机构等级评定长效机制,探索以奖代补形式鼓励民营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标准化发展。到2025年,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托育服务企业发展至10家以上。打造一批示范性托育机构,实行星级管理,动态调整,对示范性托育机构给予奖补资金。

  提升服务,推动居家社区服务均衡发展

  社区是服务“一老一小”的重要阵地。

  围绕合理布局居家社区机构,石家庄市全面落实公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制度,按照人均0.1平方米配置养老服务用地,新建小区根据建设规模和居住人口,按照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到2025年,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逐步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城市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和服务覆盖率不低于90%。在城市地区构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确保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和助餐等综合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所有街道。逐步推进实现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布局,县级建设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照护中心,村街建设邻里互助点等日间照料设施。新建城镇住宅小区按每千人口不少于10个托位的标准建设社区婴幼儿服务设施,将配套建设托育服务设施纳入全市住宅土地的城市规划条件。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改造工程中,盘活各类闲置资源,分别按每千人口不少于8个托位的标准建设社区配置托育服务设施。

  推动居家社区机构提质扩能。全面推进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和农村邻里互助点建设,到2023年,城市社区日间照料站点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70%的行政村建有邻里互助点等日间照料设施。全面推进养老助餐设施建设,根据市场需求,逐步推进老年餐厅、老年助餐点、社区助餐车等社会化老年助餐设施建设,到2023年全市实现街道层面供餐网络全覆盖,到2025年,城市居民小区实现供餐网络全覆盖,实现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助餐服务。鼓励各县(市、区)通过免费提供场地、减免租金、资金补贴等建立社区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托育机构。

  实现居家社区服务能力提升。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拓展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六助”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失能康复等特色项目,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水平。到2025年,全市基本打造完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力争每个乡镇(街道)建立1支常态化为老服务志愿队伍。鼓励家政培训机构增设婴幼儿营养健康、早期智力开发、照护等方面的培训。支持符合条件的户主提供家庭小型化托育服务。发挥市、县婴幼儿指导中心作用,市级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县级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婴幼儿健康、家庭抚养和早期发展的科学指导服务。

  医养教结合,构建健康服务体系

  “一老一小”的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引导养老机构发展照护服务。建立健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发挥溢出效应,在有能力的情况下积极向社区开放。拓展公办养老机构区域养老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居家期上门、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加强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支持存量养老机构改造提升护理型养老床位,鼓励新增养老机构优先发展护理型养老床位。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机构,并纳入全市医疗机构规划布局。支持100—20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推动100张床位以下的养老机构与邻近的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符合相关规定的,纳入医保管理。

  发挥医疗机构优势向养老服务延伸。鼓励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一级、二级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富余编制床位开设康复、护理床位。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鼓励医疗机构设置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

  建立务实管用的医养结合机制。按照《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服务指南(试行)》规定,推动养老服务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规范签订合作协议。落实简化医养结合机构设立流程,对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实行备案管理,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可通过变更登记事项或经营范围开展养老服务。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康复中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不低于75%,力争实现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的全覆盖。

  提升“医教养”结合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的婴幼儿照护指导团队,多渠道多形式指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方法和技能。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咨询服务、监督检查。加强孕产妇和婴幼儿健康管理,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开展育龄妇女孕期检测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强化筛查防范,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5%以上。

  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支持社会力量、院校、养老机构等开办老年大学,加快建设一批老年教育示范学校和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大力推进老年大学建设,健全完善社区老年大学办学网络,到2025年,各县(市、区)至少建有1所老年大学,60%以上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1/3以上行政村(社区)建有老年学习点。(记者 董昌)

关键词:石家庄,一老一小,服务责任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