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石家庄故事

寻迹红色平山⑤丨老区平山有“爹娘”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袁立朋 刘延丽 齐彦文
2021-07-13 15:39:41
分享:

  长城网记者 刘延丽 袁立朋 通讯员 齐彦文

  81岁的赵裕民老人家在北京市,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平山的儿子,他始终惦记着自己在平山县柏岭村的那个“家”!

  吃着“娘”的奶长大、油灯下“娘”给缝衣裳、遇到危险最受保护……在赵裕民心里,他爱自己的爸妈,更没有忘记那个小山村里养育过自己的爹和娘。

  时间闪回到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在革命老区平山县,许多革命干部的孩子被寄养在老乡家中,当地的老乡和养父养母不仅竭尽所能养育了他们,而且在日寇多次扫荡时拼死保护他们的安全。赵裕民就是其中之一。

赵裕民。

  1940年3月20日,赵裕民出生在河北省阜平县东北的枣豁峪(今称皂火峪)八路军医院里。4月末,赵裕民的母亲刘冰梅从阜平县调到平山县妇救会工作,忙碌和艰辛及战争环境使她不可能把孩子留在身边。当时在平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的赵继昌,就托战友成安玉将其刚满月的儿子寄养在柏岭村封润泽、郝喜秀夫妇家。

  当时封润泽是柏岭村的党员,任村里的民兵队长,后任副村长等职,和其他民兵一起站岗放哨。日本鬼子来了,他和乡亲们一起坚壁清野藏粮食,想法保护大家的安全,组织村民转移。

  封润泽、郝喜秀夫妇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赵裕民,他的衣裳、鞋袜都是养母郝喜秀一针一线做出来的。每个夜晚,一盏小油灯放在小炕桌上,那豆粒大的光,成为年幼的赵裕民心里永远的光明和温暖。在这里,他吃娘的奶水、吃娘做的饭、跟娘睡一个被窝,赵裕民认为自己就是封润泽的儿子。

赵裕民小时候。资料图片

  在赵裕民老人记忆最深处,有这样一件事让他终生难忘:一天傍晚,日本鬼子进了村,大部分青壮年和民兵都到山上了,鬼子把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赶到村旁的打麦场上,架着机枪,小房两边站满了端着大枪上了刺刀的鬼子兵。鬼子兵让村里的老乡都站在麦场的外沿一边,面对着机枪。养母抱着赵裕民、拉着姐姐,和村里好多人都被赶到这里。天已大黑,日本鬼子点起了火把,把黑漆漆的天映个通红。明晃晃的刺刀晃来晃去,加上大喊大叫的日本鬼子,吓得赵裕民直哭。

  一个佩带指挥刀的鬼子在老乡面前吼着,拿枪托和皮鞭抽打着,只见被揪的一个又一个的乡亲被鬼子推倒在旁边的小溪里,身上放上荆笆排子,上面再站上两个鬼子,压呀压,溪水灌到他们肚里,灌完了拉出来再问,不回答就接着打。乡亲们喊着,叫着,挣扎着,呻吟着,声音是那么凄惨。那个带指挥刀的鬼子来到养母郝喜秀面前,指着嚷着,要把赵裕民抢过去,郝喜秀冲着鬼子大声吼叫,旁边的老乡也过来和鬼子争辩,一些人挤上前把郝喜秀和赵裕民推到后面,鬼子就用枪托打旁边的老乡,放过了小裕民。鬼子轮番审问村民,想要知道八路军的部署和活动情况,想抓八路军家属,可直到天明,他们什么也没得到。被打的老乡们在酷刑前,没有一个人说出八路军的秘密。

  赵裕民老人记得,每当鬼子“扫荡”,大家为了躲避鬼子就往山沟里跑。这时,乡亲们就会默默保护着他,把他从这个人怀里传到另一个人怀里,生怕不小心出什么差错,爱他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在乡亲们的心里,这个革命者孩子仿佛是他们的希望。那些群众对八路军的拥戴与支持,都体现在对小裕民的关怀上。

20世纪80年代,赵裕民与养父母及姐姐赵玉霄在北京雍和宫游览。资料图片

  1953年,赵裕民回柏岭村看望养父母一家人,在他幼年生活的、熟悉的村庄走来走去。养母去世后,他又专门从北京赶到柏岭村奔丧,作为长子给养母尽孝。1996年,平山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赵裕民第一时间带着自己和单位的捐款来到平山县。

  在赵裕民心里,他爱自己的爸妈,更没有忘记自己的爹娘一家人。他有两个母亲:一个妈,一个娘;两个父亲:一个爸,一个爹;有两个家:一个是北京的家,一个是柏岭的家;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祖籍山西五台,一个是养育地河北平山。

  战争时期,平山县像赵裕民这样的故事不止一两件,它真实反映了老百姓和共产党、八路军的鱼水深情,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

关键词:红色平山,老区,柏岭村责任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