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的皆山书院。
坐落于井陉天长镇古城内的皆山书院,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从1777年始建,皆山书院历经二百多年沧桑,是保存基本完整并且仍发挥教育功能的清代大规模古建筑群。这里传承着井陉文脉,琅琅读书声今日仍余音绕梁。
从井陉天长镇的古城东门入城,沿东大街步行几分钟,就能看到朱红大门的皆山书院,如今是天长镇城内学校一部分,书院的许多房间保存完好,如今仍作为学校办公室使用。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地方教育机构,一地的书院,就是文脉之所在。古城井陉,自古就有崇文的传统,书院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根据史料记载,在北宋熙宁年间,在今天井陉天长中学校址附近,就已经建立了井陉的县立“学宫”,但年代久远已无遗迹可考。明代,井陉在原学宫旧址东建立书院,始名“陉山书院”,之后井陉书院在明清两代经过多次改建和修缮,并曾先后更名“东壁书院”“文昌书院”。清朝康熙年间,书院迁址在井陉县城东三里的文昌阁旁,与县城隔绵河相望。
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当时的井陉知县周尚亲因“文昌书院”距城三里又相隔河道,学子往来诸多不便,将县衙东侧的节孝祠移至城隍庙后,在旧址营修前后三进,房屋三十间,提供给书院。从此井陉书院重新迁入城内,周尚亲在他的《迁修书院碑记》中写道:“于是帷堂既定,庖舍有所,而书院于以鼎新矣。”因井陉城四顾环山,书院正中山堂定名“见山”,并从此更名“皆山书院”,流传至今。
现在的皆山书院,大致保留了清朝乾隆年间始建时的原貌,从大门进入,是处理杂务的五楹门房,与院内的书房有夹道和一扇屏门相隔,推开屏门绕过照壁,才是书院的正院。书院的书房均为青瓦砖木结构,自有一股古韵书香。第一进院坐北朝南的正房为“正谊堂”,这里就是曾经授课的学堂,东西两侧的厢房,分别是书院山长和教授的住所。绕过正谊堂,就进入书院二进,正房为硬山式二层楼房,为教授的寓居和书房,两侧厢房与正房形制相同,下层为学生的自修室和住所,楼上为书院的藏书阁,但现仅存东厢房。
书院第三进院东西两侧厢房原为书房,在20世纪80年代改为四间课堂。穿过垂花门,登上十一级青石铺就的台阶就来到第四进院落,这里不仅高屋建瓴处于最核心,建筑也最为精美。青砖门楼结构巧妙,门楼上还铺设了花脊,建在石基上的正房青瓦赭墙,仰视才能一窥全貌,这里就是书院最重要的讲堂。
明、清两朝,书院中进士9人,举人63名,贡生255人。1903年,皆山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成为井陉现代教育肇始。此后学校在书院旧址扩建,并曾几度更名。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井陉师范、井陉中学和井陉第二中学的摇篮,孕育了众多的栋梁英才。后井陉县治所从旧城迁至微水,皆山书院成为了天长镇中学,如今为天长镇城内学校。
走过240余年历史的皆山书院,依旧传承着古城文脉,站在书院看繁花落尽,朗朗的读书声渺渺传来,是西侧不远处新建的教学楼里,孩童们正在晨诵,此情此景,恰如百年前风华。(记者 刘真 张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