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日,读读这些书——
9月15日是全国科普日。科普读物无疑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人们对于科普书的认知已不再停留于《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为孩子增加课外知识的工具书,科普读物的天地已经悄然迎来“春天”,一大批有趣、吸睛、突破常规认知的科普书籍正在迅速占领市场,成为人们阅读的“新宠”。
□本报记者石雅彬
好看的科普读物越来越多
网上曾经有人生动地总结了对于科普书的刻板印象:干货很多,样子很丑;内容实用,样子很丑;分类科学,样子很丑;性价比高,样子很丑……
提到国内原创科普读物,一些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套包罗万象的《十万个为什么》,这套大部头著作至今仍然被一些家庭珍藏着,成为上几代人童年接触科学世界的见证。
事实上,这套书在中国原创科普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最初的版本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2013年,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面市。50年间,它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翻新,从最初的黑白版面,字多画少,规范排布,到如今的图文并茂,绚丽多彩。其涉及板块也从第一版分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数学、地质地理、动物八个方面,到如今分为三大板块共18个分册。
《十万个为什么》的不断演进是中国科普读物长久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能看到科技发展对普通读者的影响,也能看到中国原创科普事业曲折而不凡的奋斗历程。
如今,科普已经越来越多渗透进国人的阅读生活,也越来越受到读者、作者、出版方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近些年,无论是网络购书平台的畅销书榜,还是专业评审推荐的优秀书单,都不时显现科普读物的身影,刚刚结束的北京书博会上,童书展里最受欢迎的就是各种科普读物,翻翻书、洞洞书、拼图书,各种动手又动脑、好看又好玩的童书,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对科学世界最初的探索过程。作为国内极富影响力的全民阅读活动——“深圳读书月”,去年的“年度十大好书”就将评选范围圈定在科普、科幻、环保类图书,体现了一种推荐倾向和阅读需求。
一些家长在为孩子选购图书的时候,科普读物与绘本几乎处于同等地位;成年人在越来越多地从碎片化阅读中汲取前沿科技营养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纸质科普书,他们的选择倾向从另一方面也刺激着科普读物的不断发展。
今年初,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出版协会、韬奋基金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揭晓,这个榜单是在过去一年里四个季度榜单的基础之上推选出来的,10种科普图书上榜,这种高规格的专门化评选无疑为科普读物的“春天”增添了些许温度。
少儿科普旨在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
一些家长时常抱怨,在故事绘本之外,不知如何为孩子挑选科学类童书,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品种,如何评判它的科学性、知识体系,它能否帮孩子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孩子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为孩子打开一个新世界?这些,是令家长头痛的难题。
大致来说,科普读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百科类的,它包罗万象,囊括各个科学领域,让人能从一本书或者一套书就大致了解科学世界的概貌;另一类是专门类的,它往往针对某一个学科甚至某一个研究领域、研究课题,这类读物有时候是使具有某些方面兴趣的人进一步了解与研究,有时候却可以让人因为一本书而对某个方面产生浓厚兴趣,这也是科普读物的魅力,它能为阅读者打开一扇门,指引一个更加广阔而神奇的世界。
给孩子写百科全书可是个技术活儿,像近些年一直卖得很火的《小牛顿科学馆》《神奇的校车》等都属于百科类的少儿科普读物,它们全都摒弃了严肃刻板的说教,而是用新鲜有趣的游戏模式开启科学之旅。《中国儿童地图百科全书·世界遗产·中国篇》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全书中的一个分支,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世界遗产知识,通过地图独特的语言和精美的画面,将中国的世界遗产知识浓缩在页面上,尤其是书中以二维码的形式暗藏12段视频,变平面阅读为立体阅读,化抽象概念为形象展示,使读者获得立体式情境阅读的神奇体验。
专业类的科普童书也很多,比如《昆虫记》的青少年版本,就很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2017年出版的由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李淼院长创作的《给孩子讲量子力学》,以生动有趣的理论讲述、简单易行的物理实验,拉近了物理学与青少年的距离。
给孩子的书新奇而富有吸引力是必备要素,比如这本《人类怎样才能不被动物吃掉》,光看标题就能吸引一票“熊孩子”,书中语言诙谐幽默,展示出千奇百怪的超酷“冷”知识,也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很多野外生存的自救法则。
如今国内的儿童科普创作越来越重视中国特色,不再一味照搬引进国际形式。比如童书《保冬妮绘本珍兽馆》选取了我国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以绘本的形式、写实的手法呈现,不仅让小读者看到祖国辽阔疆土上丰富又珍稀的物种,认识和了解祖国;也侧面为孩子们呈现了地球上动物生存的窘况。当当童书榜去年中国儿童文学前十名榜单中,“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全14本)稳居首位,“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自上市以来长期位居当当童书榜科普/百科类榜首,这些系列科普童书向青少年讲述了中国独有的历史、地理知识,不仅将无数条少儿科普的支流汇聚成了包罗万象的海洋,也在孩子们小小的心灵里种下爱国的种子。
既高精尖又接地气的成人科普书
科普书出现“春天”的背后,是“科普”观念的更新,一些新的观念更时尚、更生活化、娱乐化,也更网络互动化。并且许多书贴近时代,贴近人们关心的社会热点,注重文化性和生活性,科学的外表淡化,文化的外表强化,生活的味道渐浓,有的还披上了娱乐的外衣,而其科普的精神没有变,因而效果越来越好。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可以说是国内最著名的科幻小说,这部书中随处可见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物理学词汇往往让一些文科读者望而却步,李淼的《三体中的物理学》以畅销书为引子,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同时,这本书在严谨性和精确性方面都十分出色,比一般科普读物中浅尝辄止的讨论更加深入,甚至会不时抛出一些科研界的前沿结论。
在一般人眼中,数学意味着繁难的计算、无尽的逻辑推演,以及如天书般的公式和符号。这些让数学看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且与文化艺术这类精神生活毫不相干。而事实上,美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了数学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蔡天新的《数学简史》将数学自身固有的美和作者优雅的艺术品位巧妙地融合,也因此登上2017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
2017第十八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榜单中,《癌症·新知》和《上帝的手术刀》作为国内原创科普图书入选。这两本书看标题感觉很深奥,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癌症·新知》一书的副标题为“科学终结恐慌”,这本书以设问的形式,层层递进的手法,澄清了人们对癌症的常见误解,介绍了国际上最前沿、最科学的抗癌理论和知识,以及如何科学认识疾病问题的方法,给出了正确面对癌症的建议和方案。《上帝的手术刀》也有副标题“基因编辑简史”,书中细致讲解了生物学热门进展,展现了人类探索自身的历史进程。网友评价:把原本门槛很高的基因科学写出了波澜壮阔的科幻小说的感觉。不得不说,这应该也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发展趋势。
还有像比较小众的《玩转科学的“艺术家”》从人类文明史上的诸多科学家中选取了46位既具有蜚声世界的科学成就,又具有艺术修养的知名科学家,独创性地创作了科学肖像画,将这些科学家的主要成就以绘画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生动地讲述了这些科学家“艺术创造”的故事。令人脑洞大开的《开膛史》其实是一本很专业的外科史,并且非常有趣。书中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外科医学发展历史背景,冷门却很生动有趣,让非专业的读者也有读完它的欲望。语言很网络的《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讲述了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相关知识,当你深受美食诱惑无法自控的时候,不妨提升一下这方面的文化修养,了解一些时下非常流行、备受关注的减肥、降压、控糖等医学知识。
当然,我们的图书市场上从来不缺乏引进的优秀作品,《地球正义宣言——荒野法》《杂草记》《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都是荣登深圳读书月2017“年度十大好书”榜单的引进科普作品。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几乎被全球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推荐过,他的新作《未来简史》以宏大视角审视人类未来的终极命运,2017年一经引入国内立刻登顶豆瓣好书榜。
当我们的科普读物既有趣又长知识,既高精尖又接地气,既具备科学家的精神又照顾普通人的审美,何愁没有读者拥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