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娲故事代表团成员在耿村小学给孩子们讲故事。
日前,美国女娲故事代表团一行37人来到了素有“中国故事第一村”美誉的我市藁城区耿村。来自美国的故事家走进耿村学校以及村里的“故事篓子”家中,给孩子们讲故事、与当地故事家交流。与此同时,举行了《耿村民间故事选》首发式及学术研讨会,历次参与耿村民间故事普查的普查员代表也齐聚耿村,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和与村民们的友谊。
□本报记者杨惠玲/文通讯员徐东坡/图
10月12日上午,“中国故事第一村”——我市藁城区耿村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第七次来到耿村进行民间故事交流的美国女娲故事代表团成员,又一次感受到了耿村村民的热情。
现有300余户、1200多人的耿村,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故事王国”。村里会讲故事的有200多人,能讲50个以上故事的故事家有100多人,他们现在讲的故事有4000多个,可以说是张口就来。
据介绍,自古以来,耿村就处于山西阳泉到山东德州之间的交通要道上,这里的集市十分繁华,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四的耿王庙会也吸引着四里八乡的人们,至今仍十分兴隆。据考证,上世纪四十年代,村里仅有400余人,却有大小店铺、作坊100余家,庙会期间的临时摊点更是不可胜数,于是耿村便有了“一京二卫三耿村”“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之美誉。过往的客商不仅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品,也将他们所听到的故事、歌谣留在了这里。而耿村人外出经商、游历,也将天南地北的故事和传说带了回来。久而久之,耿村在成为商品集散地的同时,也集纳了众多的民间文学。据专家考证,耿村故事世代口头传承,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美国女娲故事代表团成员首先来到耿村学校,给孩子们讲故事、与孩子们互动,孩子们被美国故事家声情并茂讲述的故事逗得哈哈大笑。随后的几天,美国女娲故事代表团成员还走进耿村村民家中,与耿村的故事家进行讲故事交流。美国故事家迈克在美国讲故事已经四十多年了,他和耿村的故事家一样,一直致力于搜集民间故事,并讲给更多的人听。他说,非常多的人喜欢听他讲故事,既有老人,也有孩子,“大家都喜欢叫我迈克爷爷。”迈克高兴地说。
美国女娲故事代表团由美国各地的故事爱好者组成,因为大家都喜欢中国的神话故事,因此将他们的团队命名为“女娲”。“讲故事就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团长罗伯特说,这是他带领女娲故事代表团第七次来到耿村,“耿村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地方,耿村故事在美国也非常有名!所以我们非常希望耿村的故事家将来也能到美国去讲故事。”
与美国故事家一同来到耿村的还有历次参加耿村民间故事普查的普查员代表。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主持下,从1987年到2015年,先后在耿村进行了12次大规模的故事普查,编辑出版了《耿村民间故事集》《耿村民间文化大观》《耿村一千零一夜》等书籍。1995年,耿村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2006年,耿村民间故事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能够在一个只有1000多人的小村子里发掘出这样丰硕的成果,离不开深入耿村进行故事普查的普查员们。来自行唐县的李殿敏就是其中一位优秀的代表。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热爱民间文学的他三十多年中七次参加耿村故事的普查,再苦再累从无怨言,山高路远从不喊难。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赴耿村普查时,被开水烫伤的女儿刚刚出院;来到耿村,当地口音又给他搜集故事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一直埋头整理耿村故事,大年初一都没顾上休息。“有一次普查我去的时候是初春,还穿着棉衣,天热了,别人都换上了薄衣服,可我身上还是那身棉衣。想想那时,光顾着普查了,别的什么都顾不上。”说起耿村故事普查时的那段时光,李殿敏觉得虽然艰苦却十分难忘,普查员们的付出也非常值得。
此次活动中,还举行了《耿村民间故事选》首发式及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民俗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北大学文学院和山东、山西等地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专家学者们从耿村故事讲述人和耿村民间故事的传承及耿村文化科研成果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讨。大家对耿村口头文化现象和藁城非遗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将在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中国传媒大学刘晔原教授曾经三次来到耿村进行民间故事调研,与普查员们同吃同住,和村里的故事家交流,原汁原味的耿村民间故事让她震撼不已。“从耿村故事可以看出来,耿村虽然小,耿村人的眼界并不窄,他们走南闯北,讲述的故事涉及了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和文学等各个方面,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刘晔原说,现在的孩子们都是在教科书里成长起来的,只能感受到影视作品等文化中呈现出的生活。“我带着学生来到耿村,当他们从耿村故事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都觉得受益匪浅,认为这才是他们今后要深入发掘的东西,是他们研究的方向,这样才能创作出更接地气、更受欢迎的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