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石家庄风物

平山县九里铺村——抗战墙报:见证红色历史

来源: 石家庄日报  作者:杨惠玲
2019-07-16 09:28:48
分享:

  平山县九里铺村是古时冀晋两省交界处进行经贸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沿山势地形建造的房屋,大多保存完整,风貌统一。青砖砌柱、青瓦屋顶、花棱门窗、木雕花樽,体现了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2016年,九里铺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在去年夏天平山县进行村庄考过程中,在该村发现了一处70多年前的抗战墙报,成为九里铺村一处珍贵的红色遗迹。

  冀晋交界的古老村庄

  九里铺村位于平山县杨家桥乡最西部,坐落在石闫公路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的界石沟中,离滹沱河岸不到5公里,距省会石家庄市区120余公里。

  九里铺村因地处冀晋古商道的必经之处,古时广开店铺,故名“九里铺”。村庄东与老坟沟接壤,西与石家塔毗邻,北与四里铺交界,南与大柳树相通。西、南两条河将村庄分割成东岸、西岸、蒲篮片三部分,形成两河三岸的格局。村庄整体呈西高东低的走势,有东街巷、西街巷和戏楼巷,传统建筑以瓦房为主,民居多砖石土木结构,且多有石拱房,青砖砌柱、青瓦屋顶、花棱门窗、木雕花樽,体现了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极具特色。目前,清末民初的建筑仍多有留存。

  九里铺村民以邢、李、崔、赵、刘、韩、南诸姓居多。成村之前,元末明初,以山西人为主的拓荒者相继来到界石沟,随着人口增多逐渐形成村落。村民最初以开荒种地、打猎畜牧、采药伐木为生,后来便根据商道的需要开设店铺,供商旅食宿,至清代盛极一时。

  在清代,九里铺村就建有戏班,逢祭祀龙王、过庙会时均会演出。1956年,村民邢正兵出资重修戏楼,组建了山西梆子剧团,拜耿银海为师,教戏数十出。至今,古老的戏楼仍能看出当年的辉煌。

  代代传承的革命传统

  九里铺村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落。抗战时期,在九里铺村设立八路军后方医院,伤病员都分散到各家各户,村民们对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军民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

  革命战争年代,九里铺村还为党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干部。在村东大垴坡上肃立的烈士韩润宝、李英海的墓碑,以及在山西细腰参加阻击日军战斗中受伤荣立三等功的韩三命的英雄事迹、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崔三民荣获的三枚纪念章,都一直激励着九里铺村民。

  上世纪70年代,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邢二黑,带领九里铺村村民整梯田、修水库,使村里的农业得到较快发展。村里还修建了两座石拱桥,连接三岸,方便交通。如今,石拱桥依然牢固地矗立在河沟之上。

  2016年11月,九里铺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8年5月,九里铺村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专项资金将用于九里铺村传统建筑的修缮、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村民们都盼望着,这个古老的村落能够再次焕发光彩。

  尤显珍贵的抗战墙报

  在九里铺村,一处70多年前的抗战墙报尤显珍贵。

  墙报遗迹是在村中央一个百年老房的北面墙壁上。历经几十年风吹雨打,墙报虽已斑驳陈旧,但仍能展现当年的风貌,留存在墙上的字迹也清哳可见。

  抗战墙报的内容是《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共有二十条,也称《双十纲领》,是晋察冀边区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晋察冀边区政府总结抗战经验,根据边区实际情况,于1940年8月颁布了《双十纲领》作为施政指南。《双十纲领》科学地总结了边区坚持敌后抗战的经验,正确地规定了最合适抗战需要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当时,落实《双十纲领》提出的各项任务,是全边区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宣传,《双十纲领》在边区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真正成了全边区党政军民的共同行动纲领,极大地推动了晋察冀边区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为赢得抗战的全面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村里的老人证实,抗战墙报是由村里的邢正亮书写的。专家分析,像这样重要的、时效性很强的方针纲领,宣传的高潮期应该在其颁布之后的三四个月间。杨家桥乡当时属平山县,这一带应是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十九团、四团的作战地区,也是我党坚强的抗日根据地。

  可惜的是,当时写在墙上的《双十纲领》二十条,因为房屋坍塌、墙皮脱落,现在只能看到其中十条的部分内容。为了保护这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革命文物,有关部门认为当下最好的保护办法是揭取后将其暂存于专业博物馆,待平山革命纪念馆建成后移进展馆展出。

关键词:平山,九里铺村,抗战墙报责任编辑:解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