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矿区段家楼。史晓莉供图
长城网石家庄讯(记者解哲琳 通讯员高敏 史晓莉)清凉山上,游览自然溶洞奇观;段家楼内,领略百年工业遗产风采;贾庄古镇中,品味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天户峪生态园内,尽享田园采摘乐趣……如今的井陉矿区,一幅煤矿变“文矿”的大美画卷正在加速打开。
近年来,井陉矿区围绕做好“文化+旅游”文章,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软实力,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文化的“果实”挂在产业的“枝头”才更加芬芳。该区明确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科学谋篇布局,精心写好“文旅融合”文章,让文化“落地生根”、旅游“开花结果”。
井陉矿区天户峪甘林苹果谷内,果品大丰收。史晓莉供图
今年,该区借势承办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大由“挖煤矿”向“掘文矿”转变力度,对区内红色文化、工业文明、自然人文、传统民俗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包装,重点打造了突出工业文明特色的段家楼正丰矿文旅综合体项目、突出田园风光特色的天户峪田园综合体项目和突出商贾文化特色的贾庄古镇项目,完成了总里程达20公里的西环旅游路专线、井矿快速路、金川路等旅游线路和绿廊建设,构建起了以段家楼、天户峪田园综合体、西环旅游路和贾庄古镇为代表的“一楼、一谷、一路、一镇”旅游格局,涵盖了乡村休闲、农旅融合、民俗体验等多种旅游业态,全力打造“太行山旅游精品版”,推进产城、景城一体化和全域旅游建设。
据统计,国庆七天小长假期间,该区累计接待旅游人数达25.8万人次,同比去年国庆节接待人数增长706%,旅游总收入12384万元,同比去年国庆节旅游收入增长 843%。
“矿区周末讲堂”活动现场。史晓莉供图
深秋的矿区已经渐有凉意,但每天晚饭后,该区人民广场却是歌声飞扬、热闹非凡,男女老少和着节拍跳起来,举手投足间欢乐尽情释放。家住城区的高计林每天吃完饭,哼着小曲儿,就和舞蹈队的姐妹到广场跳交谊舞:“锻炼锻炼,吃饭香了,身体棒了,大伙聚在一块唱唱、跳跳,真好!”
该区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相继开展了矿区首届文化旅游节、矿区首届大型婚礼旅游文化节、矿区民俗文化大展演、陉风墨韵书法展、“谁是歌王”矿区歌手大赛等活动160余场,文化惠民专场演出、送电影进基层、“迎国庆”戏曲专场演出等“六进”演出260余场。依托图书馆创新开设“矿区周末讲堂”,开展相声沙龙专场演出、“与书为伴 读书点亮人生”等主题讲座活动9场。已连续举办了26届的“彩色周末”群众文化展演活动更是该区为百姓精心烹制的一道“夜宴”,它既搭建了展现矿区风貌的大舞台,又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创作、演艺人才。截至目前,该区“彩色周末”文化活动活动已累计演出近1300余场次,吸引观众累计达70余万人次。
井陉矿区清凉山石林。史晓莉供图
石家庄市第五届旅发大会和河北省第四届旅发大会举办期间,该区在打造重点观摩项目的同时,精心选择了白彪红脸社火、虹桥腰鼓、凤山战鼓、张家井拉花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群众性文艺节目,分布在观摩线路上进行表演。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特色鲜明的表演形式、热情洋溢的演出队伍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该区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
该区高度重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工作,深入挖掘自身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弘扬特色民间文化,依托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网络建设,为广大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搭建舞台,实现了文化队伍全覆盖。2018年以来,该区成立文艺团队56支,累计参加各类演出280余场次。针对全区文艺团队举办了广场舞、锣鼓、社火、秧歌、健身球、太极拳、西王舍晋剧等免费培训活动50余次,培训文体骨干、文艺爱好者5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各文艺团队的艺术水平。
井陉矿区举办石家庄市第二届社火文化展演。史晓莉供图
该区把“非遗”工作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矿区文化内涵、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大事来抓。为让更多人知晓、了解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区多次组织“非遗”项目根雕艺术和白彪红脸社火赴北京参加京津冀根石艺术精品展和北京地坛庙会,有效提升了矿区“非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8年、2019年,该区连续两年承办石家庄市社火节展演活动,在全市掀起一股“赏社火展演 品矿区文化”的热潮。同时,面向全区群众,开展“非遗”展演进万家、“非遗”进校园、“非遗保护 从我做起”非遗宣传展示活动4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9万余人次;出版了《人文矿区社火专刊》《白彪红脸社火》《青横庄杠会》等宣传资料,利用群众性文化活动向群众免费发放,让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也让“非遗”更好地走进群众生活。据统计,目前该区共拥有省、市级“非遗”14项,区级“非遗”120余项,涉及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诸多方面。2018年,该区被河北省文化厅批准为“河北省民间文艺之乡”。
“文旅联姻”结硕果,“文化之花”溢芬芳。据悉,下一步井陉矿区将着力写好“后旅发”时代文章,在持续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区域文化挖掘和弘扬力度,创新推进“文化+”“旅游+”跨界融合,以文旅融合发展促区域“软实力”拔节生长,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