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帮我圆了“承包荒山”梦
□本报记者戴丽丽 在市司法局的档案记录中,桥西区的社区矫正教育基地不同寻常,这个基地冲出楼宇堂阁,建在了鹿泉市南鲍村的一座荒山上。10月17日,记者来到这里,此时,树上柿子已经熟透,黄灿灿的,树下,鸡鸣犬吠、猪鸭成群。这片山的主人叫王羽(化名,下同),正值换季,为避免疫情发生,王羽正与其他两名工作人员,一头一头地为猪扎针。 王羽曾经是一名社区矫正人员。2011年,36岁的他购买了一辆来路不正的二手车,被法院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判刑。“这事对我打击很大,早有的创业想法就这样夭折了。”王羽说。在接受了桥西区司法局组织的创业培训课后,王羽鼓足勇气找到司法局工作人员,说出了一直徘徊在心里的创业设想:“承包荒山搞养殖。”这个想法得到桥西区司法局的回应。 一个正在服刑的人搞创业,起步之难可想而知。技术不过关,养猪猪病、养鸡鸡死。两年前,记者第一次上山见到王羽时,他正在焚烧掩埋一头即将出栏的死猪。不光是技术不过关,基础设施不完善,证照办不下来, “是真难”,王羽说。那时还没有安装取水设施,冬天,他穿破棉袄棉裤从山下水井里一担一担往山上挑水给猪喝。“最难的时候,眼泪哗哗的。”司法局工作人员知道情况后,帮他解开思想疙瘩,帮他跑办各类执照,帮他购买5000斤猪饲料,很快王羽的养殖场走上正轨,如今年收入达到60余万元,安排了4名聋哑人就业。日前,他的养猪项目被市发改委列入扶持计划,目前正在公示期。 王羽创业之时,我市的社区矫正工作也正处在探索期。桥西区的社区矫正科成立于2010年。在经费少、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探索出一条让涉罪人员尽快回归社会的有效途径?桥西区司法局局长王杰清把目光落在了王羽的创业基地上。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2013年7月4日,全市首家集管理教育、公益劳动、心理矫正、劳动技能培训和过渡性安置为一体的桥西区司法局“阳光教育基地”在王羽的养殖场成立了。“取名‘阳光’就是希望社区矫正人员在法律阳光的照耀下能尽快回归社会。”王杰清说。 阳光教育基地成立一年多来,已经分10批次对98名在册矫正人员进行了轮训。在这里,社区矫正人员还可以参加种菜、摘花椒、收杏、喂猪等公益劳动,共同种植法制林。王羽现身说法,给参加技能培训的社区矫正人员传授养殖技巧、创业经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王羽的带动下,在桥西区司法局的帮扶下,社区矫正人员唐某开起了便民服务部、周某在一家搬家公司成功就业,杜某在第二次参加阳光教育基地的学习培训时,就主动找到王羽取创业经…… 据介绍,作为全国试点,我市的社区矫正工作开始于2007年,至今已经有12000余人接受社区矫正。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劳教制度改革,非监禁人员增多,社区矫正工作将面临更繁重的任务。目前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正积极探索创新社区矫正的模式和载体,除“阳光教育基地”外,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还探索开展了社区矫正前的社区矫治培训、投用“全球眼”监控系统等。 |
关键词:矫正教育,社区,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