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非肿瘤早期筛查很重要
动脉瘤是脑动脉管壁的局部异常膨出,其发病率居脑血管疾病的第三位。由于脑动脉瘤在未破裂时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极易被忽视或延误治疗。而一旦破裂病人可见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医生提醒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脖子发硬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通过介入、手术等方法及时进行治疗。 □本报记者 梁蕾 脑动脉瘤并非肿瘤 34岁的陈先生从事互联网工作,由于工作的原因,他经常加班熬夜写邮件、开会,出去应酬更是家常便饭。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陈先生在去年体检中查出患了高血压。最近几天熬夜后,陈先生出现了剧烈的头痛、呕吐,难受得睁不开眼。送到医院经诊断为脑动脉瘤。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介入亚专业主任赵林指出,脑动脉瘤其实并非肿瘤,而是脑动脉管壁的局部异常膨出。赵主任将脑动脉瘤比作“不定时炸弹”,当它为破裂时几乎毫无症状,患者并没有不适,然而一旦破裂出血就可危及生命。脑动脉瘤首次破裂死亡率可达30%-40%,再次破裂的死亡率会升至60%-70%。其发病率在脑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脑梗死及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是最危险的脑血管病之一。40~60岁的人群以及绝经期女性都是脑动脉瘤的高危易发人群,但受压力增高、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目前30岁以上到50岁的人群发病较多。而且在较为寒冷的冬季发病率较高。 定期筛查可助早发现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此外较大的脑动脉瘤会压迫局部组织,可能还会有睁不开眼(眼睑下垂)、眼痛、视力减退、颈部僵痛等表现。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 然而,当脑动脉瘤较小且未破裂时患者几乎毫无症状,极易被忽视,造成健康隐患。对此,赵主任建议应重视早期筛查来帮助发现疾病,例如年龄在30、40岁左右、平时作息不规律、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在体检时应有意识地增加脑血管检查来帮助早期发现疾病。像脑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等检查均有助于早期诊断。若发现有脑动脉瘤且大于5mm时,就要及时进行治疗。 及时采取有效治疗 赵主任表示,脑动脉瘤破裂后患者最好在72小时内进行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由于脑动脉瘤发生后,其膨出的血管壁就不会再回去,因此其治疗主要是采取手术和介入疗法。手术治疗由于需要开颅,对身体损伤较大;神经血管介入术属微创治疗手段,使用材料填满动脉瘤,不需开颅,损伤较小。医生将综合考虑患者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例如出血量大的需手术清除出血,而年龄较大不能承受手术者则可用介入治疗。 预防需从生活方式入手 保暖。气温骤降会使血压波动,脑动脉瘤的潜在人群即有突然破裂出血发病的可能,这也是其冬季发病率较高的原因。因此一定要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不要盲目“春捂秋冻”。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抽烟、少饮酒,尽量不熬夜,保持良好心情,这些看似普通的做法却可以大大减少高血压等情况的发生,避免血压波动,保护血管健康,避免患病。 避免便秘。便秘后用力排便可使血压升高,增加意外发生的可能。因此要注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注意增加饮食中的膳食纤维摄入,并适度运动等,这对于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来说更需注意。 打呼噜要看医生。鼾症可导致组织缺氧,使血压波动、血管内膜受损,这些都是脑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因此可别认为打呼噜没什么大不了,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 |
关键词:动脉瘤,治疗,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