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石家庄频道欢迎您

大气污染防治 只靠单打独斗不行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作者: 崔虹 孙会芳 2015-01-08 09:18:1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作为2014年一项重大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提升到了国家层面,也成为河北省实现科学发展和绿色崛起的最好机遇。京津冀一体化的突破口在哪里?京津冀一体化的着力点是什么?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河北省应该做些什么?在昨天开幕的省“两会”上,多位省政协委员纷纷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言献策。

  大气防治

  “单打独斗”不解决根本问题

  时至深冬,雾霾成为京津冀三地人民最为关心的民生话题之一。省民盟在提案《加强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建议》中指出,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具有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灰霾出现频次高、污染物的性质不稳定、变化大和浓度高等特点,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单打独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开展区域联动,综合治理大气污染。

  提案指出,北京、天津都是人口密集区,总数达2393.3万,京津冀地区人口密度和污染物的排放已经临近了环境承载力的底线。但目前,三地尚缺乏应对大气污染科学有效的手段,通过环境管理制度变革推进区域复合型污染的控制和管理是当务之急。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开展区域联动,优化调控系统,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污染现状与环境质量存在差异,属地管理权限约束使得地方政府应对跨界大气污染相对无力等因素,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处于低效率状态。要彻底治理环首都地区大气污染,光靠一个城市或一个固定区域的“单打独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须采取区域内各城市的一体化联动措施,优化调控手段,在社会成本最小化、减排责任公平化、控制标准一体化、发展权益均等化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统一步骤、统一标准,责任共担,建立区域综合防治机制,实现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

  二是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应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项目,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导发挥环渤海经济圈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等,逐步改变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布局。

  三是进一步加大科学研究力度,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依靠科技,携手破解区域性大气污染难题。应尽快建立大气综合污染控制研究长效机制,成立环首都区域大气综合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可设在雾霾影响最严重的河北省石家庄市。要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需要加强各省市间区域大气污染科学问题、关键技术、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大气污染情景分析和奖罚机制等研究,资源共享,协同攻关。

  四是建立立体综合观测体系,提高大气污染监测和预警能力。尽早设计、实施京津冀大气环境跨部门监测网建设方案,分步实施监测网建设;逐步建立并完善环首都区域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体系等。

  五是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保护好清洁源。张家口、承德等地区是环首都区域清洁空气的主要来源地,2013年1-3月份京津冀出现连续严重雾霾污染天气(AQI达到500),该地区仍然以优良天气为主,因此,不仅要重视污染物的减排和控制,也要加强对张家口、承德空气清洁源的保护与补偿。

  共同发展须构建一体化交通

  侯庆虎委员建议,整合我省旅游景点资源,加大我省旅游业的宣传与营销力度,加强与京津旅游合作,促进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提案指出,旅游业作为绿色产业,是一项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六项活动的综合性社会经济活动,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促进文化交流、推进生态文明、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河北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70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历史文化名城5座。在《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15年,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全省实现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侯庆虎委员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整合我省旅游景点资源。目前我省部分旅游景点仍存在分割经营,同一景区存在旅游项目重合、服务标准不同等现象,不仅给游客旅游带来不便,也造成了景点旅游浪费,不能充分利用景点的旅游资源。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对景点现有经营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以入股方式,将景区分散的经营权收回,交由有实力的企业统一运作,政府强化监督。

  二是加大我省旅游业的宣传与营销力度。旅游业是“形象产业”,形象是吸引游客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发展旅游业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推介和营销传播。在宣传旅游上,应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宣传中突出我省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及特色。

  三是加强与京津旅游合作,促进我省旅游业发展。我省与京津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特色互补,京津冀旅游合作有良好的政策与自然条件。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首先应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推动开通京津至我省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在旅游旺季加开三地之间的旅游列车或增加旅游坐席,争取形成三地旅游直通车网络体系,构建城市间旅游公共交通网络。其次是打造旅游信息平台系统,共享区域内的旅游信息资源,尽快实现三地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旅行社、景区、宾馆、酒店等联网;再次是整合京津冀旅游资源,推出精品旅游项目,联合举行宣传、推广,积极推动“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

  此外,还有省政协委员提出,促进京津冀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须进一步转变旅游经营模式,构建京津冀旅游产业一体化,进一步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变“景区经济”为“旅游区域经济”,强化旅游商业演出和特色旅游商品产销,提升娱、购两个薄弱要素。

  建立具有北方特色的旅游模式,将单纯的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模式上转变,打造以北京、天津、石家庄、承德、秦皇岛、邯郸等城市为主的旅游中心。建立北京、承德、张家口等为主的皇家旅游、长城旅游、坝上旅游、民俗文化等为主的旅游板块,建立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等为主的长城旅游、海洋旅游、文化旅游、农家旅游为特色的旅游板块,建立北京、保定、石家庄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山水旅游、名胜旅游、购物旅游板块,建立以邯郸、邢台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旅游、名胜旅游、购物旅游、太极文化旅游板块。

  协同发展

  京津冀应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省民盟在《京津冀区域产业对接及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提案中提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和最大的产业密集区,具有地理位置佳、经济基础好、科技力量强等多方面的优势,是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京津冀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很大优势。

  提案指出,京津冀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为主中心、天津为副中心的陆海空综合运输网络,为三地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提供了可能。河北矿产资源丰富,北京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名列前茅,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和工业制造能力强大,三地资源互补性十分明显,合作可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发挥出更大的资源效应。

  但是,目前也存在着产业同构,产业互补性不强;产业发展差距加大与产业对接困难相伴而生,产业联动动力不足,未能形成利益共同体;落后区域被动的研发、制造和地方保护加剧了恶性竞争;对已有重复建设整合的矛盾促使域内竞争加剧;落后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差与吸纳产业的落后状态循环;京津冀文化差异是导致产业对接及协同发展不畅的潜在因素等问题。比如,京津冀在资源、项目、投资等方面过度竞争,导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三地已经在港口建设、汽车、电子、高科技研发等方面形成内部竞争等。

  为此,提案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逐步形成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区域内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区域统一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不愿涉足的公共领域的跨区域协作上,主要指交通、生态环境、水资源等市场不愿意提供也无力推动的公益性项目。

  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河北在第一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产业技术层次上都与京津存在明显的差距,京津冀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构建合理的产业链,以加快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河北要充分接收京津的产业转移,产业链条应以电子信息产业链、汽车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冶金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等为重点。

  京津冀一体化必须营造京津冀统一的市场环境,要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自由流向报酬率最高的地区,保证各产业转移主体能够自主地选择成本最低的区位,必须有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统一的市场作基础。因而,京津冀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尤其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垄断,加快区域市场互相接轨的步伐。

  □本报记者崔虹 孙会芳

关键词:两会,大气污染,防治,献策

责任编辑:郭晶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