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石家庄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石家庄频道>>灵寿

183本旧书 天天有村民来翻看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作者: 董昌 高雨 2015-04-24 09:09:1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村民期待能看到新书。

  在农村,很多人茶余饭后的消遣不外乎串门唠嗑、玩麻将、打扑克,而灵寿县王阜安村村民闲暇之时却会钻进那间刚刚建起的图书室去读书学知识。遗憾的是,这里只有183本旧书。如您有意将家中的藏书捐给他们,可拨打新闻热线96399。

  农村图书室每天都有人来读书

  灵寿县王阜安村小学教学楼二楼东侧原本是一间空教室,而今成了一间供村民和孩子们看书的图书室。

  昨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屋内除了四张长桌和八把木凳外,东墙边并排放着两张旧木桌,上边放着八摞书,数数不足200本。

  村民栗吉山和张明海正坐在桌前看书,这时赵银忠气喘吁吁地进了屋,嘴里还自言自语着:“来晚了,来晚了!”随后,赵银忠找出了那本还没有看完的《交通事故维权篇》,像小学生一样端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常年从事交通运输的赵银忠说,他回家后会抽时间来图书室看书。“要是早点看过这本书,去年的那起交通事故就不会那么被动。”赵银忠说,去年8月他去云南送货,盘山路上与一辆下山的轿车发生了剐蹭,双方的车损都不严重,“看着后面山路上堵着很多车,我赶在交警来处理事故前把车靠了边,结果因为私自驶离事故现场,一场小事故却变得复杂起来。”赵银忠说,事故处理了一周,还承担了主要责任,更为严重的是因延期交货还承担了违约责任。

  昨日10时15分,栗老四收拾完家务也来看书了。“来看看还有没有地方!”栗老四说,图书室全天开放,几乎每天都有村民过来看书。

  “三个儿子都在外面打工,我在家种着9亩地,平常除了打理9亩地,教育下一代就成了一项重要任务。”捧着中华传统美德丛书《爱国卷》的栗老四说,他喜欢读中国历史上爱国人物的事迹,“每次来这里‘充完电’,回家都会给孙子、孙女讲屈原、岳飞等爱国人物的故事。”

  图书室仅有旧图书183册

  王阜安村距离灵寿县城六七公里,全村有近1600名村民。去年,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由于经济形势的原因都陆续回村。看着大家每天聚在街头聊天晒太阳,村民赵明亮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去年腊月十一,村委会换届选举,赵明亮当选为村委委员后,他再也坐不住了。“农民致富,懂先进农业技术知识是前提,学知识就离不开读书。”之前在县城做镶牙生意的赵明亮,将在村里建图书室的想法说给了村两委,“那一天我印象很深,是去年腊月二十五,村支书朱新海等所有班子成员都特别支持。”

  但建立农村图书室需要场地,可村委会的两间办公室早已改造成了乡村卫生站。赵明亮和朱新海同时想到了村小学的那间空教室。于是,找到了小学校长张建德。“建图书室是好事,村民能学到知识,孩子们也能长见识。”张建德说。

  今年农历正月初七,村小学的这间空教室成了村图书室。

  赵明亮说,开馆当天他们把上级发给村委会的书籍全都搬到了图书室,陆续有村民来看书,有时也会把自家的一些书拿过来。现在图书室已经攒了183本图书,“其中,有农技知识丛书,也有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但都是一些年头比较长的旧书。”

  村民渴望看上新书

  采访中,村民栗吉山和张明海都说,他们希望能够看上新书,掌握第一手的知识和信息。

  王阜安村小学校长张建德说,村里建图书室就是为了满足村民和孩子的读书需求,这是件大好事。“村民能通过书籍学习党的政策和法律、了解市场信息、查阅先进种植技术,是农民解决生产问题的‘加油站’;孩子们可以通过阅览长见识,还可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而终身受益。”张建德说,小学只有一到三年级一共75名学生,孩子们常常隔着窗户往图书室里看,眼神里充满了对读书的渴望,“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少适合孩子阅读的书”。

  如果您有意将家中农技方面的读物或者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捐给王阜安村的图书室,可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399。

  农村自办图书室值得提倡

  石家庄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副教授王红英说,近年来,石家庄市打造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彩色周末”等各项文化惠民工程,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但由于农民自身的特点,有时很难享受到这些产品和服务,“农村自办图书室将成为文化惠民工程的有效补充,在满足农民阅读需求的同时,更便于准确及时掌握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情况,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王红英还说,对于农村自发的行动,政府应该给予鼓励,还应该适当给予经费的补贴,在管理上与农家书屋互通有无,在业务上进行适当引导,“同时,应该充分保护农村办文化的积极性,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记者 董昌 通讯员 高雨

关键词:旧书,农村图书室,读书

责任编辑:段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