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出路在“跨界融合”
“互联网+”,是时下最为流行的热词之一。在省会召开的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河北峰会上,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围绕这个中心议题,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 “互联网大数据就是资产” 在主题发言中,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指出,“互联网+”就是让互联网广泛拥抱实体经济,渗透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生产力。 “如果要让互联网这种先进的生产力成为一种价值创造的东西,它就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三大要素中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中的劳动工具。”他将互联网发展归纳为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三个阶段,互联网将由消费互联网发展到产业互联网,从个人应用发展到产业应用,从价值的转移发展为价值的创造。 他提出“互联网+”有六大发展趋势,分别是网络的价值化、数据的资产化、一切互联化、网络安全的核心化、生态重构化以及虚实结合。 “现在流行一句话是找风口,风口就是在争入口,最大的入口在电信运营商那里,找入口就是大数据,运营商的管道中记录了人们和各种应用的重要信息指纹。”吕廷杰非常认同“互联网大数据就是资产”的观点,并举例说,在美国P2P的金融贷款服务中,一个企业办理融资手续可能需要花一个小时,但一半以上的时间是搜集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纳税情况、客户投诉情况、还贷情况等。 吕廷杰直言,“互联网+”下的产业生态面临巨大调整,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先进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关系还不配套。例如,当“互联网+出租车”新业态出现的时候就受到了多方热议,生态重构是未来整个“互联网+”时代要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华社副社长慎海雄—— 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 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革命中,所有产业的发展思维和路径都在被重构。新华社副社长慎海雄表示,“互联网+”在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我们要不断用新思维来刷新头脑,把握规律趋势、寻找突破口。” 他对“互联网+”战略如何落地提出了三点看法。 “互联网+”的出路在于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其本质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从而达到经济社会的思维转变、技术转变、格局转变。 实施“互联网+”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着眼于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和改善民生。“互联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实际问题,让互联网从玩具转为工具,实现基础设施、政务、民生、产业、安全、教育等与互联网的连接和充分融合,变革生产方式,创造新型消费,不断满足民生需求。 如何寻找突破口呢?慎海雄说,“互联网+”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一味求大求全,幻想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对于大多数地区而言,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着力点应更多放在范围集中、主题明确的领域,通过小镇、街道等城市基础组织的“互联网+”典型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活力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来自美国的智慧医疗专家彭少毅—— 重点是用智慧驱动服务 “互联网+”是颠覆,还是升级?在峰会的主题报告中,来自美国的智慧医疗专家彭少毅给出的答案是,“要看产业的本身,如果产业本身是在线的,‘互联网+’就是让产业进行升级;如果产业是线下的,那么‘互联网+’带来的就是颠覆。” 当前,在我市这样的升级项目、颠覆项目为数众多,例如合五味包子、木头邦智慧家居、彼佳商城等。但这些电商项目仍处于“烧钱”阶段,距离盈利尚有不小的距离。彭少毅认为,烧钱不烧钱并不重要,如果能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好项目。 “我觉得‘互联网+’的重点是用智慧升级产业,用价值黏住用户,用智慧驱动服务。”彭少毅说,他从新科技中所感悟的启示是,有没有找到用户真正的需要,有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只要做对一件事情就可以打开“互联网+”的大门。 价值的挖掘才是科技的创新,才是服务真正的动力。在6月13日的峰会期间,多位专家对此观点给予认同,期望“互联网+”创新带来更多的价值,更美好的发展。(记者焦莉莉张缘) |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峰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