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教练培训行业还需规范化
导语:“交钱时真是肉疼啊,上了俩月私教课啥效果没有,几千块钱算是打水漂了。”北京女孩臻喻身高1.65米,健身前65公斤,希望通过健身减去“游泳圈”,上了两个多月的私教课,目前还是65公斤,腰腹也没有明显变化。这些顶着各项健身、健美比赛冠军头衔的私人教练,从业门槛极低,一些机构称,上7天的培训班,就能拿到相关资格证书当教练。 健身私教7天速成拿证书是唯利是图的产物 “速成教练”的土壤自然是利益诱惑。随着人们对于健身的重视,健身市场进入了一个火热的发展时期,各种健身机构雨后春荀一样的冒了出来。当请一节私教的价格为300至500元/小时的时候,这个职业的火热也就不难理解了。利益的驱使之下,导致很多人开始“我也想当健身教练”,于是其他一些行业里的人也赶紧跳槽,接受简单的培训,行走在奔向健身教练的大路上。是健身市场的价格走高,吸引了从业者的目光。 健身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自己都不懂的如何健身,又什么能力指导别人健身?往小了说这属于坑蒙拐骗,往大了说这是祸害老百姓。有的时候不仅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健康的隐患。2014年7月,17岁沈阳女孩张婉婷在某知名连锁健身房的减肥训练营中猝死,媒体报道称,张婉婷经历了高负荷的训练,并被严格控制饮食,事发时的教练也无相关资质和急救常识。类似的健身伤害事件还有很多,因此走上公堂的也大有人在。 “健身私教”乱象折射职业培育机制缺位 来自业界的观点是,把健身教练的培训和认证交给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允许培训机构竞争,同时由政府部门严格监管。不否认,这是必然趋势。社会的发展进步,政府必然会在市场面前显得越来越“小”,诸如职业的培育与规范,因其具有的专业性、多元性,已然超出了职能部门的能力范围,只能交给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来做。 然而,行业协会、专业机构能否发挥出这些作用,取决于他们发育是否充分,有没有依法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与能力。当下,社会组织培育不够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政府放权社会组织不够,政社不分,还有待加快改革,激活社会组织活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市场能动的治理机制。“健身私教乱象”折射职业培育机制的缺位,类似的现象在艺术培训、体育培训、健身指导、保健咨询服务等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破其短板,社会组织纳入社会治理链条不可或缺。 健身私教入行不能无底线 行业规范不能仅凭一纸证书 随着人们对健康体魄的越发重视,去健身房请个私教渐成时尚,这也催生了健身教练数量的增长,人们难免会把持有国职证书和高水平划上等号。但行业规范不能仅凭一纸证书,全民健身也不应仅仅被局限在健身房里。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和智能平台的搭建,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等都是广大市民的需求,而这些也应该是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和改善供给的目标。 监管不能缺位 如果持证上岗成为一个硬杠杠,如果培训考证不再成为圈钱的渠道,如果健身行业的监管与惩处能够走上规范化之路,那这个行业并非无可救药。如今,底线完全缺失,监管缺位,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没有底线的行业,这是一个处于失管边缘的行业。持证与否及水平高下都不重要,上岗资质与日常监管几乎空白,整个产业链的生存状态是职能部门高价发证、健身机构看脸招人、私人教练忽悠学员,形成了混乱无序的行业现状。 对于一个新生行业,先有现象后有监管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快递业的由乱而治,亦如电商售假的打击与约束,都有一个由松至紧探讨摸索的过程。但前提条件是职能部门不能昏睡太久,更不可装睡不醒,当一个行业已经底线全无已经问题频出之时,当健身私教已经遍地开花形成规模之时,规范化管理却迟迟不能到位,行业的门槛与标准却始终缺位,这不是监管不作为又是什么?这不是放任与放纵又是什么?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缺失游戏规则的行业注定难言品质与规范,一个缺少部门监管的行业不可能走向成熟与健康。似此存在盲区或是失管的行业并不止健身私教,譬如代驾行业、网约车管理,都值得有关部门为之深思。 当健身私教的入行门槛只剩下看脸看肌肉时,当一个从不健身的局外人能够七天考证上岗时,那这个行业必定鱼龙混杂隐患重重。 (据人民网、央广网、光明网、杭州日报等综合) |
关键词:健身私教,速成教练,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