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石家庄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石家庄频道 >> 石家庄新闻

身残志坚 “养牛能人”王建勋创造出一番事业

长城网 作者:郭晶璇 张龙 2016-08-24 10:00:2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每头牛都浇铸着他的汗水。张龙 摄

  长城网石家庄8月22日讯(张龙 记者 郭晶璇)天刚蒙蒙亮,当人们还沉浸于甜蜜的梦乡时,王建勋已经像往常一样,拖着残腿步履蹒跚的走进自家牛场,数十头肉牛仅喂完草料就需要两个多小时。一年365天,无论冰霜雨雪、无论逢年过节天天如此。今年54岁的王建勋是石家庄市深泽县人,他以一个残疾人的身躯,却以乐观豁达、刚毅向上的心理状态,笑对人生、执著事业,悄然走过了25个春秋。

  不屈于身体缺陷 不懈拼搏将命运抓牢

  一场小儿麻痹症,使仅一岁多的王建勋再也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们那样正常行走。幼小而坚强的他,在岁月的磨砺中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我虽然右腿残疾,但还有灵巧的双手,依然能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他没有把自已当成残疾人,别人能做的事自己一样能做到。他和儿时的伙伴一起背上书包走进校园,小学、初中,朋友、同学与他的平等交往,加上他个人的自信和勤奋,各科成绩始终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赞许和同学们的钦敬。

  “天生我才必有用”是王建勋恪守的做人信条和人生理念。初中毕业后,他由于身体原因就在村里生产队负责喂养牲口,读书和写作使他的业余时间充满了色彩,当年的《建设日报》不断有他的小“豆腐块儿”发表。结婚后为了增加家庭收入,除了责任田里种植小麦、玉米,他又挖空心思尝试搞童装加工、种果树等经营,虽然都没有收到理想的结果,但他那种不懈的拼搏,身残苦干的精神,使村里乡亲们都深受感动,言谈中无不溢满对他的钦佩和赞许。王建勋就是凭着坚强的信念,付出了多于常人数倍的体力和心血,将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清理牛舍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张龙 摄

  小奶牛成了黄金牛 他成了“养牛能人”

  多年无畏的探索和尝试,充满欢乐和苦难的经历和付出,要强的他开始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自己的心态固然好,但毕竟身残,东奔西走的工作并不适合他,怎么办?干什么?不甘寂寞的他又开始琢磨新的致富自立门径。1998年,王建勋在姑父的帮助下买到一头小奶牛,没成想这头奶牛竟成了他一生的转折。

  那年冬天,王建勋怀揣着家里仅有的1千多元钱,找到在市里工作的姑夫帮忙从石家庄军械管理学院奶牛场买回了一头出生刚3天的小奶牛。为了让小牛喝上鲜牛奶,腿脚不便的他每天都要骑自行车,到离家20多里的奶牛场买鲜奶,直到小牛能吃饲料。“说实话,当时我待小牛比对自己的孩子都亲,买回的鲜奶没有让孩子喝过一点。”王建勋感慨的说。在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小牛一天天长大,开始产奶。怎么挤奶?对于初次养牛的建勋又成了问题。为了掌握养牛知识,他订阅了《河北农民报》、《科技报》、《北方牧业》等报刊,又挤出时间到周边有一定规模的养牛场参观、学习,很快他掌握了养奶牛的有关知识。

  奶牛的不断繁殖、牛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养牛技术要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王建勋在当地养牛户中成为响当当的“养牛能人”。乡亲们看到王建勋艰辛的“旅程”,都被他这种精神所感动。规模扩大了,他就长期雇人准备草料、喂牛、给奶站送奶;到秋末备料时节,他又雇十几个人到周边乡村收玉米秸秆,粉碎青贮,工钱总是按时结算,从不拖欠;牛棚里的牛粪,乡亲们如果需要,尽管自己来拉,分文不收。他的豁达与真诚,也得到了人们的回报。村里的玉米秸秆,乡亲们都自愿无偿地送给他;遇到他家有什么大事小情,大家更是二话不说,都主动过来帮忙。

[1]  [2]  下一页  尾页

来源: 长城网

关键词:残疾,养牛,事业

责任编辑:郭晶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