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农村学生进重点大学不是最终目的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透露,各地各高校都要建立健全逐步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有效机制,并将每年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向社会公开。“让更多部属及省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学生,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形成巨大的人才红利。” 2011年《南方周末》有报道称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2013年《潇湘晨报》报道,专家推算2013年百万人放弃高考,多为农村考生。 为什么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为什么有那么多农村孩子放弃高考,这固然与“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有关。可怕的是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端。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关键。而愈穷愈上不起好学校,愈上不起好学校就愈是人才匮乏,就愈穷,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教育部作出“逐步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决定,固然能够“惠及农村学生,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形成巨大的人才红利”,但这只能是一种手段,而最终目的应该从根本上缩小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教育公平。改变“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的局面。 如果不从根本上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平衡教育资源,即使“逐步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也只能是“拔苗助长”。而我们目前教育的现状是,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重点学校重点班比比皆是,而这些重点学校重点班门槛高的吓人,穷人家的孩子根本望尘莫及。2011年5月23日《北京日报》称,部分北京家长为小升初特长生测试半年花万元。明星子女就读身价不菲的国际学校,学费一年需要20-30万(2013年08月09日新浪教育)。 不是农村孩子,贫困家庭孩子都是侏儒、脑残,实在是上不起好的学校——“胎里穷”。一位残疾父亲在网上发帖为女儿找处级干妈(2013年08月22日新华网)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不是这位残疾父亲异想天开,实在是不忍心眼看着自己聪明可爱,成绩优秀,前途不可限量具有绘画天赋的女儿,由于自己的无能“终老于槽枥之间”。 我想,既然高层领导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才是最终目的,才是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也才能让农村、贫困家庭孩子与城里的富人家的孩子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也才能最终实现人才红利,给“寒门再难出贵子”以有力的回击。 |
关键词:农村,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