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沟通桥梁提供科技支撑
本报首席记者李云萍 实习记者侯毅 “咱这大豆什么时候才能收啊?” “看现在的情况,还需要一个星期左右。要是有风的话,第二天就能收。” “现在为什么不能收啊?” “现在收了湿气重,大豆不易保存,容易腐坏变质。” …… 以上对话发生在藁城区南营镇宜安村的硒之王家庭农场,对话的双方是市农科院专家和农场种植户。 今年,市农科院依托自身农业科技优势,与栾城、新乐、赞皇、高邑等12个县(市)区的19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并派出50名科技特派员,根据合作组织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进行全程跟踪技术服务。 今年是硒之王家庭农场第一年种植大豆,而且一种就是一万亩。让场长杨增江下此决心的动力,就是能有市农科院专家的全程指导。 “本来俺们也在犹豫种什么,在市农科院专家的建议下决定种植大豆,连种子的品种都是他们帮我们选的。”杨增江喜滋滋地说:“他们给俺们大豆种植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服务,连除虫防草都会提前通知,俺们有什么不懂的,打个电话他们就过来了。” 杨增江还讲起了一件事:大约一个月前,市农科院大豆室专家王玉岭来看农场的种植情况,发现地里旱,就让赶紧浇水,说如若不然每亩将要减产100斤豆子。“俺们听了,就赶紧找来六七台喷灌机器浇水,现在想起来还后怕哩!” 杨增江说,那天,王玉岭剥开豆皮现场给大家讲解豆子的生长状况,嘱咐农户种豆子要看天吃饭,比如说今年比较特殊,缺乏降雨,看到地里比较旱就必须补水。“看!俺们的豆子现在长得多好,王玉岭说按照现在地里的情况,预计每亩产量在400斤到500斤左右。”杨增江高兴地说。 今年,市农科院已经在市区及周边多地安排石豆系列品种高产示范,并对农业人员进行了播种前技术培训。目前为止,在栾城、藁城、鹿泉、无极、正定建设石豆1号、石豆4号、石豆6号、石豆7号高产示范田8块,共计460亩。 “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技术服务,是今年市农科院科技服务工作的重点内容。”市农科院副院长田东良说。运行半年以来,50位科技特派员架起了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之间的桥梁,加强了技术和生产之间的联系,使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水平和科技示范效果明显提高,增强了其辐射带动作用,为农民增收和壮大我市特色产业提供了科技支撑。 |
关键词:大豆,农场,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