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锋日”遇上元宵节
-秒变小福童。 昨天是举家团圆的元宵节,也是一年一度的“雷锋日”,这个特别的日子,又逢本报组织的“月月都有捐助日”。记者与石家庄蚂蚁搬家保洁服务的志愿者,来到井陉县测鱼镇石门村,为村民们送去上千件爱心市民捐助的衣物,并送上节日祝福。 本报“月月都有捐助日”活动启动以来,得到了居委会、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不仅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更为不少爱心市民打通了一条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的通道。昨日,环委会专家点赞称,晚报的活动有捐助,更应有思考,期待着旧衣回收这条产业链被激活。 □文/图社区记者 卞静 杜慧 通讯员 杜晓峰 张星星 送千余件衣物与老乡一起庆元宵 昨日上午10时30分许,经过近3个小时的颠簸,本报记者与石家庄蚂蚁保洁服务公司组成的爱心车队来到井陉县测鱼镇石门村。村支书李千喜带着30多名村民等候在村小学广场,笑脸相迎。 “好家伙!满满一大车衣服,这得多少件啊?”打开卡车后车厢的村民发出一声惊叹。村支书李千喜和村主任康桃喜将身强体壮的村民组织起来,把一袋袋、一箱箱衣服扛下车。村民立即围上来,挑选喜欢的衣服,羽绒服、军大衣、红色的春装……每个人都笑盈盈,举着衣服往身上比划。 “这件羽绒服穿着暖和,能给我吗?”村民李阿妮将一件八成新的女式羽绒服披在身上,左看看、右瞅瞅。她告诉记者,自己一件羽绒服都没有。一旁,村民张俊芳翻出一件蓝色童装,“真漂亮,萌萌穿一定很好看。” 57岁的雷海音身上的棉衣破了好几个洞,棉鞋也裂开了口。雷海音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双儿女都在上学,过年连件新衣服都没舍得买。得知衣服都是爱心市民捐的,雷海音激动极了:“你们都是活雷锋呀!请替俺在报纸上好好谢谢人家!” 测鱼镇镇长杜国渊告诉记者,石门村历史悠久,有600多年的历史,村里有600多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村里四处环山,村民以务农为生,但靠耕地人均年收入仅有千余元,大家生活节俭,舍不得购买新衣。 “我代村民向晚报和志愿者表示感谢,你们送来的衣物实实在在帮到了大家。”杜国渊说。 谢谢你们能来在俺最困难的时候 昨日上午,记者提着三大包精心挑选出的冬衣来到了村民88岁的李千科家中。李爷爷家陈设极其简单,只有一个土炕、两个旧木柜。看到有人上门,摔伤躺在床上的李爷爷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村主任康桃喜冲着老人的耳朵,大声说,燕赵晚报把市民捐赠的衣物给您送过来了! “谢谢你们!”李大爷不停地用手抚摸着爱心衣物,眼中满是泪水。 沿着石头小路,记者拎着两大包衣物来到42岁的村民韩立红家。刚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一张遗像,“她爱人年前刚去世。”随行的村民说,韩大姐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顾婆婆,还有上大学的女儿和上小学的儿子要花销。 看着这两大包七八成新的衣服,韩立红泪流满面,“谢谢你们能来,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她一边说,一边翻看市民捐赠的爱心衣物,“这些衣服都挺好的,这件我就能穿。”她脱下黑棉袄,穿上市民捐赠的黑外套。随后,她挑出一件白毛衣在大女儿身上比试,还给婆婆选了一件内衣。韩立红说她相信生活会越过越好。 环委会专家:应形成旧衣回收利用产业链 据记者发放的百份问卷显示,九成市民家中有旧衣物,但不知如何处理。30岁到40岁的市民中,家中积压的旧衣物占到家中衣服的三四成。 昨日,记者从裕华区民政局了解到,从2006年开始,市民政部门号召在全市范围内的街道办下设爱心超市或捐助站,常年接收市民的爱心捐助衣物等。一般情况下,捐赠的衣服要七八成新,没有破损。各区民政部门不定期开展活动,将衣物送至市救灾仓库,再统一送至需要的地方。 市民进环境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忠民从2004年开始关注对闲置旧衣物的回收利用,他说,通过二次利用的方式来解决旧衣物回收问题是大趋势。例如一些城市的小区里出现了公益组织与再生材料公司合作的“旧衣投放箱”,回收后的衣物,由双方派专人分拣,达到捐赠标准的进行捐赠,无法达到捐赠标准的,则根据材质进行分类,进行再生材料方面的处理。 目前我市还没有形成旧衣回收利用的完整链条,但可以设想,如果各类民间组织、公益机构进行信息整合,所有的旧衣物都能由专业机构进行回收、清洗、消毒处理,将大大减少社会上处理旧衣物的成本,减轻环境压力。 |
关键词:元宵节,衣物,捐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