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自费10万拍乏驴岭抗日纪录片
1937年10月,国民革命军38军第17师官兵在师长赵寿山率领下,在井陉县乏驴岭村附近的雪花山、鸡架岩等地抗击侵华日寇9天9夜,阵亡1万多人。石家庄市民吴九院因感佩这些抗日英雄,从2013年就开始筹拍纪录片,如今这部名为《乏驴岭的九天九夜》的抗战纪录片已杀青。为拍好这部片子,吴先生历尽艰辛,采访到两位曾参加过乏驴岭战斗的老兵,还取得一位红色收藏家的支持,一些鲜为人知的原始图片资料徐徐展开…… 现场 摄制组在鸡架岩上祭奠抗日英雄 4月3日早晨7时,45岁的吴九院带领他的摄制组,驱车从石市市区到鹿泉,接上红色收藏家崔巍,然后直奔井陉县乏驴岭村,与等在那里的村党支部书记陈玉良、92岁的陈拉锁老人会合,准备到鸡架岩山上举行纪录片《乏驴岭的九天九夜》开机暨杀青仪式,祭奠万名抗日英雄。 为拍摄1937年抗击日寇的那段岁月,他多次爬上鸡架岩。鸡架岩位于乏驴岭南侧,东西走向。东边是雪花山,南边是照天梁山,北面是马嘴梁。河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位于鸡架岩南北两侧,北面是正太铁路(1953年改称石太铁路),南侧是一条连接晋冀的驿道。从鸡架岩山脚下西行10公里,就到了山西娘子关。 由村民捐款修建的抗日英雄纪念碑位于鸡架岩山西侧,碑前的一堆堆纸灰表明,曾有多人到这里扫过墓。陈玉良说,自从《燕赵晚报》报道万名抗日英雄战死在这里的情况后,来鸡架岩为英雄们扫墓的人越来越多。 吴九院把早就准备好的两个大花篮摆放在英雄纪念碑前,挽联上写着“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他和摄制组成员,在碑前烧了纸,并把专门从万名英雄家乡陕西带来的白酒洒在山上,告慰英灵。 摄制组还在这里举行了“热烈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大型口述纪录片《乏驴岭的九天九夜》开机仪式”,并拍摄了这部纪录片的最后一组镜头。 吴九院说,其实他们早在2013年就开始筹备为乏驴岭万名抗日英雄拍摄纪录片事宜,并于2014年10月18日正式开机拍摄,如今只是在这里补拍一个开机仪式,而实际上应该属于杀青仪式了。 讲述 为拍好纪录片他跟资料睡在一起 吴九院来自陕西农村,在石家庄市当兵13年,转业后自谋职业,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 谈起他自费拍摄纪录片的初衷,他说这要感谢河北陕西商会会长李德团。2012年11月,李德团看到燕赵晚报陆续报道的有关国民革命军在乏驴岭抗击日寇的事迹,以及乏驴岭村民捐款为万名抗日英雄树碑立传的报道后,深受感动,建议同乡兄弟吴九院自费为这些英雄拍摄纪录片,他在用车、公关等方面予以支持。 吴九院仔细阅读了燕赵晚报的相关报道,也被乏驴岭抗日英雄以及村民们的淳朴感情所打动,觉得那些长眠于乏驴岭的抗日英雄都来自陕西,自己也是陕西人,理应为家乡人做点有意义的事。于是,他决定采纳李德团的建议,并于2013年暂停本职工作,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拍摄纪录片上。 他请来5名年轻人,成立了6人摄制组,自己几次到北京、南京、西安等地,搜集、拍摄有关史料,整理出了几万字资料和照片样本。由于有些资料都是日文,他还要花钱请人翻译。 纪录片的分镜头脚本,也是吴九院自己写的,虽然不是很专业,但通过文字的叙述,从每一个镜头里都可以读到他独到的思维和智慧。 “我妻子一开始是不太支持的,毕竟咱做这个事情没有收入,目前就花了10万多元,下一步花多少钱还是个未知数。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和妻子来到乏驴岭,告诉他们我在做的事情,妻子当时就跟我说,原来你是在做善事啊,我支持!”吴九院说:“自从决心拍片后,因为策划、导演、解说词、搜集史料等各种事情我都要操心,床上堆满了各种资料,有时候晚上想到了什么,就赶紧起来,打开电脑写上。为了不影响妻子休息,我现在基本上跟资料睡在一起。” 历程 费尽周折找到两位幸存老兵 在纪录片策划书里,吴九院最想采访到的人是:国民革命军38军第17师一两位如今还健在的老兵;乏驴岭村长寿老人陈拉锁——1937年他刚刚14岁,记得当年有关抗战的一些情况;另一位是鹿泉红色收藏家崔巍——他的藏品中有很多都是华北地区,尤其是河北一带的抗战题材的老照片和书报刊。近几年,为了考证乏驴岭的这段抗战历史,崔先生数次前往乏驴岭,拍摄了大量当年赵寿山部队抗战的遗址和遗迹,然后再与他收藏的日文原版报刊资料进行对照和印证。 陈拉锁老人很容易就找到了,崔巍先生也早已取得联系,可崔先生开始并不相信他,怀疑他拍片的动机,所以一直不愿把自己收藏的史料拿出来。但吴九院并不气馁,常向崔巍汇报拍摄进展情况,崔先生感受到了他的诚意,终于答应跟他见面。 然而,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因为陕西相关部门都难以提供有关国民革命军38军第17师在井陉乏驴岭的抗战资料,更没有那些抗战官兵的信息,所以想采访一位幸存的老兵,只能靠吴九院自己想办法了。于是,他委托老乡、战友、同学帮忙打探消息,还向陕西省的抗日老兵协会求助,先后找到了十几位曾在赵寿山部队服役的老兵,可都没有参加过乏驴岭战斗。 直到2014年10月,陕西的朋友才给他找到三位参加过乏驴岭战斗的幸存老兵。可让吴九院始料不及的是,其中一位当年的连长还没来得及接受他采访,就突然病逝了。 摄制组吸取教训,马不停蹄地赶往另外两位老人家里,为他们录音录像,保存第一手影像资料。 这两位老兵均已年过九旬,住在陕西偏远农村,身体还算硬朗。吴九院记得,那天他去采访96岁老兵董老先生的时候,老人正坐在自己家大门口晒太阳。 “老大爷,我是河北雪花山来的!”老人一听雪花山,顿时嚎啕大哭,说自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原来,这位老人是国民革命军38军第17师补充团2营7连3排9班战士。1937年10月,他奉命在雪花山一带阻击入侵的日本鬼子时受伤,与部队失去联系,靠吃野果、讨饭回到家乡。他说,日本兵的枪支射程很远,而且还非常精准,趴在掩体里的中国抗日将士,只要一抬头就会被打死,场面非常惨烈。 采访到这样的珍贵资料,吴九院心里有了底。如今这部纪录片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有希望近期可在既定的电视台播放。 印证 十几张图片成为日军入侵乏驴岭铁证 鹿泉区的崔巍先生说,当年中日军队之所以不惜代价反复争夺乏驴岭村关口,是由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决定的。乏驴岭位于河北和山西之间的交通要冲,攻占了乏驴岭这些地方,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把士兵和物资从河北运到山西,便于之后的太原会战。 他从近年来收藏的日本报纸和画刊中,发现了很多乏驴岭战斗中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资料。比如1937年10月19日,一位随军记者从井陉发回的报道中称:“从我们背后同时射出的炮弹,穿梭于山谷间,在中国军队阵地时不时地冒出白烟……在数日的攻击下,日本军队占领了井陉西南方4个山头……” 一张题为《娘子关进攻中冶河大断崖下行进中的皇军》的照片,经当地村民仔细辨认和摄制组的实地考察,证实照片的拍摄所在地就在乏驴岭村西南的秦皇古道——桃花栈古驿路。还有一张照片,刊登在1937年10月31日出版的《大阪每日新闻》第五版。照片显示,在鸡架岩、照天梁两座山之间的山谷里,黑压压地聚集了很多攻占乏驴岭后的日本鬼子。 陈拉锁老人手指着照片说:“这里就是咱们脚底下鸡架岩山坡上的梯田,对面是照天梁,最远的那个地方是雪花山。侵华日军小林部队就是从山下的这条道路攻占乏驴岭的。中国军队1万多名官兵都战死在这些山上或山谷里!”(首席记者李梓通讯员刘晨光文/图) |
关键词:抗日,纪录片,乏驴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