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县梁家村:太行深处的“世外桃源”
村中的石头路依然保持着原貌。 站到“后府”主上房屋顶的拦马墙后击掌,就会听到清脆的鸟鸣声。 画院楼的门扇上栩栩如生的雕刻。 垂花楼门口精美的木雕和砖雕。 群山环抱之中的梁家村。 梁家村隶属于井陉县天长镇,位于镇政府西南五公里的山坳里,村庄四周被深沟寨垴所包围,一条乡级公路将村庄与外界相连。走进村庄,豁然开朗,眼前的梁家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颇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六百年的“鹦垴山庄” 梁家村不大,目前只有160余户、近500口人。据井陉县志记载,梁家村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梁家村党支部书记李翠花介绍,除了外迁来的两户和嫁到村里的媳妇,全村只有一个姓——“梁”,“我们村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家族。” 根据存放在梁家祠堂的家谱记载,元末明初,梁家村的始祖梁士忠等人从山西平定娘子关城西迁徙到此,居山观地形,触景生情,“上到庙岩岭,看见红土湾,很好一穴地,就是无人烟”。村子所处的这片土地,土壤多为红色,因此这一片区域也叫做红土湾。 作为梁家始祖的梁士忠,正是看准了这里的封闭、幽静、安全、环境宜人,于是就定居于此,繁衍生息,过着种地为食、集雨为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从梁家村周边的小山上望去,梁家村四周环山,村正南,是南坡;村西南,是牛股道。梁家村的村民说,过去这里有“六山九嘴绕山庄”的说法。“九嘴”指的就是九个山嘴,比喻九只鹦鹉,因此“鹦垴山庄”成为古时梁家村的名字,后来才更名为梁家村。 清朝中期,梁家村出了不少大家富户,于是在村中盖起了豪宅。这些建筑多为四合院形式,站在村南的山上望去,村里一色的青石、青砖、青瓦建筑,当时还有“小北京”的雅称。 目前,村里保留下来的主要是清朝中晚期的建筑,如鸟鸣楼、画院楼、垂花楼、梁家祠堂等。还有猴王庙、关帝庙,以及古井石街、石碾石磨、石牌楼等,无不散发着古朴的韵味。 李翠花介绍,梁家村的老村坐落于北面山脚下,占地面积大约有两万平方米,村落北高南低,民居依坡就势而建,整个古村以鸟鸣楼为最高点,呈扇形扩散。这些传统建筑依坡就势、参差有致,举架楼阁、古朴典雅,雕梁画柱、相映成趣,石券窑居、深厚严谨。东西两道土梁延伸到村庄的两边,犹如天然屏障。一街九巷连接起了村庄,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街巷空间,将整个村落与周围的山势、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筑城思想。 古村奇观令人赞叹 梁家村村北有一座上百年的宅院,房子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石砖木框架结构,门窗雕花,玲珑剔透。李翠花说,这处宅院叫“后府”,是梁家第十六代子孙梁成元所建。 村里的老人回忆,曾经的“后府”,大门口有拴马石、上马石,五级台阶石门墩,黑漆大门带过庭,“气派着哪!” 走进“后府”,看到这座四合院分为主院、前院、东院,主上房和配房都是双层建筑。院内方石铺地,干净整齐,房顶的猫头筒瓦、五脊六兽保存完好,门窗上的雕花十分精美,显得玲珑剔透。 “后府”的出名,不是因为它的宏伟气派,而是因为后来人们在这儿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后府”主上房的屋顶设有拦马墙,既安全又防洪,还可充当打谷场,但是,“人靠拦马墙,面向院中央,双手一击掌,吱吱鸟鸣响”,只要有人站在这主上房的屋顶面朝院中央击掌,便会传回“吱吱”类似鸟鸣的清脆声音。我们走上主上房的屋顶,双手从拦马墙上伸出去击掌,一阵清脆的声音便传了过来,的确令人称奇。 这一现象,吸引了很多人关注。后来经专家测试分析,认为这座百年老宅的“鸟鸣”现象是典型的建筑声学现象,即声音传出去后发生反射,出现了声波染色。“后府”远山环绕,形成一个圆弧状,“后府”又位于中心位置,是声音聚焦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使拍掌声形成连续的颤动回声。此外,“后府”屋顶上沟和垄的排列十分均匀,屋顶的材料为石瓦类材料,十分光滑,因此令鸟鸣现象更为明显。 在梁家村,还有一处奇观,那就是被梁家村村民视为村标的“二龙戏珠”古黄连树。 这棵古黄连位于梁家村的西南方向。从庙岩岭发源的两道山梁,就好像两条巨龙,由高到低,弯弯曲曲延伸到村西河沟,两梁之间生有一道夹谷,里窄外宽,随着山梁蔓延,沟口中央天生有一个圆形的石垴,古黄连树就长在石垴上面。村民们称此景观为“二龙戏珠”。“这里一没有土二没有水,这棵树却长得枝繁叶茂,令人称奇。”李翠花说,这棵树大约15米高,周长有3.8米,“到了夏天,它的树冠能有20多米,十分壮观。”因为一年四季的变化十分迷人,有人作诗称赞这棵古树:“春絮夏绿秋叶黄,霜降之后穿红装,冬季挺拔傲风雪,历年三月才换装。” 这棵黄连树在梁家先祖到来之前便已存在,伴随着小山村600多年,因此,这棵古树在村民们心中也有着极高的地位。 淳朴民风代代相传 行走在梁家村光滑的石头路上,一砖一瓦都会吸引目光。但让梁家村村民尤为自豪的是梁家村独有的社火——有600年历史的鹦垴拳。 鹦垴拳因梁家村古称“鹦垴”而得名。梁家村始祖梁士忠文武双全,武将家风代代相传。据梁家家谱记载,梁家三世祖梁稷在明朝初年任凤阳县训导,自创家拳;梁家十世祖梁效增曾到嵩山少林寺学艺三年,融合吸收了不少历史名拳的精华,逐步积累创建了十三路鹦垴拳。 李翠花介绍,鹦垴拳平时用来保卫村子,免受匪人侵扰,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间的社火活动。“每到正月十五,全村就会组织在一起,举行盛大的鹦垴拳社火。”问起村里的老人,他们都会告诉你村里的老老少少几乎都会鹦垴拳,“可以说俺们村人人都会武功。” 梁家曾走出过不少武术高手。在村里和周边还流传着梁家后代梁世祯打败日本武士的故事。村里的老人回忆,梁世祯从小就刻苦练习鹦垴拳,平时用石锁、木架、木板等练功,武艺高超。1942年,日本武士在井陉矿区横涧村召集比武,梁世祯应邀参加。比武前,汉奸官员威胁梁世祯比武“只能输不能赢”。痛恨侵略者的梁世祯根本没有理会这些,在比武中痛打日本武士,赢得了比赛胜利。几天后,梁世祯被捕,被日本人残忍地杀害。有武艺、有骨气的渠世祯,成为梁家村村民心中的英雄。 在梁家村村南有一座永隆桥,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至今仍在使用。李翠花介绍,永隆桥后来被大水冲垮,梁家后代梁登、梁照发起修桥,全村村民捐钱助工,于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完工。“在我们梁家人的心里,永隆桥修建得虽粗糙,但却是梁家人团结一致的象征。”村民们都这么说。 几百年后,梁家村村民再次做出了“人心齐,泰山移”的壮举。李翠花说,十几年前,梁家村人出门到天长镇,要走5000多米的崎岖山路,“最宽的地方不过1米,窄的地方只能勉强过一个人,来回一趟得花五六个小时。” 为改变村庄的面貌,梁家村村民准备在大山里开出一条路来。1995年5月,全村400多村民加入了开路大军。历经13年的劈山开路,终于在2008年4月打通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 目前,梁家村借助“中国传统村落”、“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的资源优势,正在谋划着这个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到村里游览,希望不久以后,梁家村能吸引来更多的游人。”梁家村的村民期盼着。 坐落在冀晋交界的太行山深处的井陉县梁家村,有着600余年的建村历史,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走进这座古朴的村落,石屋石路、古楼古树、石碾古井,仿佛把人带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古旧时光。(记者 杨惠玲 张晓峰)
|
关键词:井陉,梁家村,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