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规划还天津北方经济中心 石家庄做生产基地
从北京到天津,在不到120公里的距离内竟然分布着两座直辖市,在素以政治规格决定城市地位和资源动员能力的中国,这绝对是一个让其他经济区域羡慕和嫉妒的优势。 不过,在过往数十年的发展中,这一优势并未给区域的合作带来便利,反而形成了比其他区域更难以协调的障碍和困难。于是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当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在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制造业带动下,日益形成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体参与全球竞争时,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冀还尚在为理顺合作机制而努力。 改变从2014年春天开始,高层的介入结束了区域合作十多年来踟蹰不前的困局,最为棘手的城市定位和分工问题也正被迅速理清。两个直辖市的合作所能激发的想象空间,也引发了各方的关注,不管是炒作热点城市房价,还是相关概念股的暴涨,都凸显了嗅觉敏锐的资本已然开始行动;而不断爆出的“中心”、“副中心”之争,也在政府层面打破了往日区域合作的沉寂。 所有这一切都在预示着,随着资源的重新整合和配置,在未来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以京津为核心的区域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一个最新的进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 据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在5月28日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前不久发改委组织各部门按照综合和专题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已形成了相关的调研报告。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走向深入,发改委的起草班子正在根据中央的要求,抓紧进行规划和文件的起草工作。 双城破局 从天津城市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正在迎来城市“复兴”的最好机遇。之所以称之为“复兴”,是因为这座城市在历史上确实曾经风光过,在近代史上,它一度是中国仅次于上海的大都会,北方的经济中心。 不过和上海独占长三角龙头地位不同的是,天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北京这个邻居的影响。在以地缘与产业、人文为纽带的区域发展、城市联合成为当下区域竞争主流方式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好这两座城市的关系,一直是该区域发展的重要难点之一。而由于北京作为首都的独特身份,也使得两个城市的协作在国内城市的合作中几无先例可循。 当然,如果把观察的视角推向更远,从其他国家和区域的发展经验中,可以找到一些参照。以首都为中心形成的城市群,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单中心模式,就是由单个城市发挥中心作用,如英国伦敦;二是复合中心模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实力较强、职能互补、社会经济联系紧密且各有优势的城市共同发挥中心作用。如美国的华盛顿-纽约模式,日本的东京-横滨模式。 以北京与天津的现实情况来看,与东京-横滨模式最为吻合。两地可以借鉴其“首都+港口”的组合架构,形成产业上的优势互补。从历史上来看,北京与天津也曾存在过经济和首都功能协调互补的状态:北京一直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天津则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只是后来,北京凭借着首都的独特优势,实现超常规发展,两地内在的联系与分工才被打破,最终使两个城市才陷入了畸形竞争。20世纪80年代,北京为避免对天津港口的依赖,舍弃离它最近的天津港,选择在天津以东的河北投资修建了自己的港口。 具体项目上的争夺同样激烈。在上世纪90年代,两地为一个乙烯工程在选址时究竟是定在北京还是天津而争论不休,最终这个项目被分成两半,在两地分别设厂。但由于没有达到相应的规模,两家厂都难逃亏损的厄运。 北京迅速做大的同时,不仅对区域内其他城市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也使自身的城市职能逐渐扭曲:这里既有着中国最为前沿的科技产业,也有着最为原始的集贸批发市场;这里既为日益紧张的公共资源而焦虑,其庞大的投资又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和人员进入;这里既是文化中心、对外交流的中心,也有着大量低端制造业。 两地的发展困局如何打破?在28日的发布会上,范恒山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确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北京城市功能过于集聚,人口增长过快,大城市病比较突出;京津冀三地的定位不够清晰,分工不够合理,区域内发展落差比较大;该地区城市密集,但是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协调,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弱。 因此在发改委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规划中,“优化区域功能”也被列为重要原则,“要重新审视并明确京津冀各自功能定位,以优化首都功能为重点,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还将“坚持问题导向,着力体制创新”。 天津机遇 从此次京津冀一体化规划透露的信息来看,北京瘦身已是不可避免。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日前曾表示,目前北京、河北、天津正在联合做规划,把一部分首都溢出的,不符合“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核心职能的产业疏解到周边。目前北京市也正在组织智囊机构研究哪些职能和产业适合被转移出北京。 虽然北京尚未确定哪些是属于不符合首都核心职能的产业,但自从疏解首都功能的风声放出后,已有多地蜂拥北京争抢项目。其中天津河北这些“近水楼台”的地区自不待言,周边的山西、内蒙古、山东、辽宁等省区也都不甘人后,甚至远在上海的浦东新区也希望分一杯羹。 就津冀两地的优势比较而言,天津倚滨海新区之便,尤其是以天津港为核心的大物流体系的构建,在承接北京产业外溢当中,可能更占优势。而且此前北京一些大的工业研发中心已经陆续落户天津滨海新区。而在2013年,京津签署了囊括十大方面的合作协议,其中交通、物流、科技、环境、旅游五个方面格外抢眼。 从城市功能定位角度来看,河北将全面承接京津产业和人口转移,保定、廊坊、张家口和唐山等地态度较为积极。天津强调借力引进北京部分产业和项目。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认为,天津侧重引进金融服务业,做实北方金融中心;其次是整合京津科研资源,打造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 在刘刚看来,打造最富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是天津实施京津协同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条件。首先是要加快空间载体建设。针对可能转移和扩散的总部经济、金融和科技研发服务产业,加快对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滨海科技城、津南科学城、武清新城和南站科技商务服务区的规划和建设。 刘刚认为,随着京津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科技创新资源的聚集,为了获取邻近科技创新资源富集区和市场的优势,天津将成为国际和国内企业总部和研发基地的首选区域。与生产和制造活动不同,研发设计活动需要的是创新创业环境。在城市功能建设上,天津必须适应这一新的发展需求。 空间载体建设之外,天津还需要以创新创业环境的构建为重心,加快最富活力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建设。同时还要准确分析和把握天津现有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重点领域,通过有针对性的北京科技创新资源的引进和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产学研相互融合,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后还要加快天津社会服务市场的开放,引进优质资源,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 在区域内将承担更多重任的天津已在行动,以空间载体建设为例,天津已在打造多个平台。在承接总部经济、金融功能的载体建设上,滨海新区内就有于家堡金融区和以“高银金融117”大厦为核心的国际化商业中心区两大载体,其中高银金融117大厦是由高银地产投资建设的城市综合项目“新京津高银天下”的标志性建筑,高近600米,可谓是高瞻远瞩。 中心之变 随着北京功能的疏解和城市的瘦身,其定位也在不断调整。除了在其城市规划中承担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外,其他非首都功能定位在不断弱化,包括虽未被正式提出但事实上存在的“经济中心”功能也在被弱化。 在刘刚看来,长期以来,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城市之间,尤其是京津之间缺乏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明析的专业化功能定位。例如北京,在计划经济以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依托独特的政治资源,其城市功能不仅包括作为首都功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而且包括非首都功能的科技教育中心、金融中心和其他经济中心。 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的泛多元化,人口的过快聚集和空间的野蛮扩张,使城市患上了严重的“大城市病”,人口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发展的实际看,非首都经济功能的野蛮增长,是北京“大城市病”产生的根源。 刘刚认为,京津协同发展的前提首先是还北京首都功能定位,通过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的着力打造,加快成长为世界城市。其次是还天津北方经济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北京联手建设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研发转化基地、国际航运中心、对外开放的门户和宜居生态城市。在明晰各自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才会存在京津协同发展打造现代“双城记”的可能。 从目前两个城市的功能和定位看,未来京津冀三地在合作中将呈现很好的优势互补。以科研为例,北京科研能力强,其科研投入比例是河北的10倍;天津的科研转化承接能力强;河北的石家庄、唐山等城市的生产能力强。这就构成了一条“研发-转化-生产”的链条,这个链条恰好排布在京津冀发展的纵向主轴上。 北京与天津的深度融合还将形成“国际城市”对接“国际港口”的完美组合。北京提出建设成为“国际城市”的目标,这需要天津、河北乃至山西、内蒙古的腹地支撑;天津正致力于发展成为“国际港口城市”,也将为北京提供港口服务。而滨海新区在发展中已经与河北曹妃甸港口、黄骅港、秦皇岛港形成了沿海产业带,以滨海新区为中心形成的沿海经济带将与北京形成良性互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京津两地最为看重的金融中心方面,也有望形成金融总部与金融创新相协调的发展格局。目前天津最为渴望的自然是北方第二金融中心的落地,在和北京的服务业产业对接中最重要的是金融业。而天津滨海新区的则以“金融创新”来布局,建成了一批交易市场,创新了多种金融衍生品。在此基础上,北京与天津有望形成金融总部与金融创新的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下,以北京为单中心的规划布局正在被打破。虽然这种变化从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即已开始,但当时的“北方经济中心”更多只是一种名号,尤其是在区域布局和宏观规划层面并未体现出明显的倾斜。在新一轮的规划布局中,天津有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撑。 升级引擎 打造新时期的京津“双城记”,正在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此前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则表示,北京发展,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定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跳出北京看北京。着力推动京津冀三地经济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努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在城市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上,北京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调整疏解北京城市功能,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克服“舍不得”的思想。 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则表示,要树立全局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天津将着眼于城市定位,发挥港口、制造业、滨海新区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等比较优势,在联动发展、差别化发展、特色发展、共赢发展上下功夫,全面加强区域发展规划编制、高端制造业分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推进市场一体化等合作,努力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京津冀共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截至2013年底,北京中关村企业在天津设立分支机构已达269家。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的河北省企业达到77家,累计融资23.9亿元。无论是从高层表态还是从现实操作层面来看,京津冀整体的发展格局,正在开始“由竞争大于合作”,转向在“合作中获得共赢”的思路转变。 京津冀发展思路的转变,显然不仅仅是区域内受益。在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发展的又一个序幕拉开。” 它意味着中国各大区域板块的发展,在以这个思路开始重新梳理,中国经济的发展,将由单个城市、单个的省份发展,开始转向连片、区域化的发展,这是一个国际性的趋势。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将改变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这一地区,集合了“首都经济圈”,“京津冀”、“环渤海”三个圈。 在天津本地一位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看来,“如果在京津冀区域内真正做到优势资源共享,那么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将有可能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升级的重要引擎。其区域的发展潜力至少比珠三角要大,甚至可能超过长三角。” 谁的红利?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地合作正在不断深化。位于京津冀枢纽地带,有着新京津之称的天津滨海高新区正抓紧搭建对接平台,以承接北京金融、贸易等高端产业的转移。目前天津滨海高新区已经与北京市政府初步达成协议,共同规划建设未来科技城,其中率先启动建设的京津合作示范区将成为承接两地协同发展,科技、产业、城市功能转移的新地标。 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滨海高新区建区20多年来,始终坚持依靠科技为引擎发展经济。近年来,该区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3年滨海高新区核心区全年完成生产总值830亿元,实现两年翻一番,增速保持天津第一,完全做好了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产业承接准备。 在滨海新区高新区内,以承接总部经济、金融功能为主要载体的“高银金融117大厦”在建高度已经突破250米,预计在2016年第四季度竣工并投入使用。这座天津未来的地标性建筑,其规划高度一度是亚洲之最。 以117大厦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新京津高银天下”由高银地产投资建设,建成后这里将形成一个包括商务办公、五星级酒店、高端商场及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服务式公寓及歌剧院等现化设施,足以满足国际商务人士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办公、休闲和娱乐等多方面需求的综合功能区域。“新京津高银天下”项目的建设从硬件设施上为天津滨海高新区承接北京金融等高端产业转移打下坚实基础,填补了天津滨海高新区在高端商业综合体方面的不足。完善区域配套并提升整个区域价值。 这里将形成一个以“高银金融117大厦”为核心的国际化商业中心区,以满足国际商务人士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办公、休闲和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例如,项目内的高端商场将引入国际一线品牌,可以为国际商务人士提供顶级购物服务;完善的娱乐配套设施可以为国际商务人士提供一个休闲、会客、商务谈判的场所;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又可以为入住的跨国公司召开国际性会议以及展会提供场地;最后,辛勤一天的国际商务人士,还可以到歌剧院欣赏一段优美抒情的表演,缓解一下紧张的神经。 纵观整个“新京津高银天下”商业中心区,其建成后将在京津冀区域内形成“北有国贸,南有高银”的商务新格局。如何与北京错位发展也是该商业中心考虑的重点之一。 据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高银地产不仅在此打造了华北区域最高的商厦,还重磅推出了国内首个马球会所。其目的在于打造“新京津圈层”,以吸引各地实力人士青睐。 相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该项目建成后将在京津发展轴上打造一个可与香港中环商务区相媲美的全新国际商务区项目,完美实践“京津同城化”的概念,也将推动该区域的快速发展。如今包括“文化原创榜”、雪地马球世界杯赛等系列活动已先后在天津环亚国际马球会举办。 北京和天津作为毗邻的两个大型城市,一直以来都是北方经济瞩目的热点,也是环首都城市圈的核心。同时,两座城市依据各自的特点发展出自己不同的产业和特色。借助国家给出的不同定位,在未来,北京和天津两座城市将会基于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通力合作,打造“双核”经济中心,带来中国经济第三极突破。 |
关键词:京津冀,经济,生产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