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变成了“不夜村”
本报讯(记者侯天仪)无极县南朱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村内基础设施薄弱,多年来村民一直饱受饮水难、夜行难等问题困扰。市供销社帮扶工作组进驻后,与广大村民共同开展面貌改造提升,让南朱村有了现代新农村的“精气神儿”。 水和电,是宜居生活不可或缺的两大基本元素。但这两个项目,恰恰是南朱村的最大短板。该村一直靠一座水塔定时供水,每家每户都修水窖,村里隔5天放一次水,村民都要家里留人等着储水,错过时间必须跟左邻右舍“借水吃”。而且,这样的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村民们意见很大。 村民王敏月说,以前蓄水麻烦不说,还要用盖子提防昆虫、灰尘掉到水里。记者来到她家,看到以前吃水的水窖已经被水泥封住,彻底弃用。市供销社驻村工作组的马剑周介绍,他们把群众反响最强烈的饮水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由工作组争取输水管道和部分配件,村委会筹措资金和人力物力,铺设入村主管道近千米,街内及入户管道2万米,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水,老百姓家里的太阳能、洗衣机真正派上了用场。 如今,南朱村变成了“不夜村”。村民解增良说,以前只有绑在电线杆上的40个路灯,灯光昏暗,而且只在道路一侧有。今年安装了184个节能路灯,遍布村里的大街小巷,不留死角,每天天刚黑就亮、村民休息就熄,麦收、秋收等农忙时节还会弹性管理。 市供销社属于支农部门,与三农经济联系紧密。驻村工作组通过调研发现,一部分村民从事“回收加工”,即从外面面粉厂、建筑工地回收废弃的编织袋,然后通过除灰、清理、风干等加工程序,将编织袋打理如新,然后再销售回市场。不过,这种加工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的,大多占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加工标准不一,卫生条件较差。马剑周表示,他们发挥供销系统的行业优势,加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管理,积极规范这一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正在建再收资源服务站,逐渐让回收加工规范起来。”而针对集体经济薄弱、农村产业化水平较低等情况,工作组还帮助南朱村建成2个中心超市和农资供应站点,利用村里废弃砖厂留下的坑地,建成集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服务设施,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 记者手记 驻村工作组作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重要角色,在掌握村民所想所盼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职能优势,俯下身子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牢,让群众长久受益、真正满意。 |
关键词: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组,驻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