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时评】实干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
读完《河北日报》1月2日刊发的这篇题为《习近平在正定》的长篇通讯,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位“老书记”一以贯之的实干精神。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他不为面子,不图虚名,只为民生的持续改善。 三十多年前,这位“老书记”凭着实干精神,为正定人民带去了改革的春风;三十多年后,他凭着实干精神,为中国人民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实干精神可以让正定人民脱掉“高产穷县”的帽子,实干精神也能让中华儿女早日实现“中国梦”。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这种实干精神正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激荡。 实干精神让干群感情更“笃”。三十多年前,习近平骑车子下乡调研,在田间地头了解民情民意,这是一种实干精神;一床满是补丁的被褥、一身绿色军大衣,这透出的也是一种实干精神;为减轻正定农民的税负,上“京城”提建议更是一种实干精神。实干精神能让干部身上的“官气”越来越少,“土气”越来越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呼吸心相印,干群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 实干精神让经济发展更“快”。如果没有实干精神,就不会有“大包干”的试点及成功推开,就不会有“半城郊型经济”的有益探索,正定的经济也许就不会驶上快车道。三十多年前,这种牢牢抓住经济建设的实干精神,能够让正定的农业生产在河北打响第一炮;三十多年后,这种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正在助推中国经济傲立于世界之林。 实干精神让组织保障更“强”。如果没有实干精神,就不会有1983年年底开始的大力整顿违法违纪领导干部,就不会有大刀阔斧调整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机关干部和农村干部的素质保证不了,也就谈不上组织保障。三十多年前,抓干部整班子的实干精神为正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十多年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实干精神,正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郭雪营) |
关键词:正定,改革,习近平 |